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鬼上身”的科学及心理学解释!

2024-10-10 22:10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鬼上身”的科学及心理学解释!

“鬼上身”

这种现象,在民间,尤其乡村比较常见,但是这种现象也在逐年减少,难道是“阎王”管理严格了,小鬼出来的机会减少了了吗?

并不是这样的,大家用科学的眼光去想一想,为什么“鬼上身”这种现象在文化水平低、交通闭塞的地方常见,而在大城市,比如北上广这种现象几乎没有,并不是“小鬼”只会欺软怕硬,而是乡村的接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封建迷信的习俗都给这种现象造就了可乘之机!

下面我就一起来科学的说下什么是“鬼上身”,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多见于“分离(转换)性障碍”,其中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DD),原名歇斯底里症,又称癔症,该词源于子宫之意。Janet模型认为分离过程是遭受创伤的个体用以应对痛苦感受的防御机制,这些情感随后变形、转换成躯体症状。

心理学解释

分离障碍涉及记忆、意识、身份或认知的改变或崩溃等情况。分离障碍患者会不自主地利用分离这一心理防御机制,并表现出病理特征。一般认为分离障碍由心理创伤引起。这些创伤性的记忆经过编码,但未进入意识,即被压抑了。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分离是意识状态产生变化的一种保护性活动,以应对难以承受的心理创伤。当患者的状态重新回归正常水平后,此前产生的与分离的链接会消失。

心理现象中,任何事情不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每一个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些先前事件所决定的。那么什么因素容易患有这类疾病呢?

1.创伤:

大量的临床研究一致证明,分离障碍与创伤和应激经历相关,尤其依恋对象所造成的创伤体验。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诞生是一个“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儿才能与母体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中又将这个过程分为3个发展阶段自闭阶段、共生阶段以及分离-个体化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挑战和危机。如果儿童的某个特定发展阶段不能如期完成,或遭受创伤性事件,便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以及一些不良性格基础。

此类患者常见的人格类型-癔症个性: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通俗一些来讲,此类性格多为内向,爱生闷气,依赖性高,往往患病多会有一些“获益心理”!

2.文化与相关环境因素

文化影响着个体如何展示和交流自身症状,如何解释症状,以及寻求何种类型的照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各地方的“鬼上身”会带有浓厚的当地文色彩。

临床表现:多样化

认知变化:可有幻觉(能听到死去亲人和自己说话)、妄想附身体验假性或童样痴呆感觉障碍(感觉过敏、倒错、缺失)等;

情绪变化:情感爆发、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等;

运动障碍:抽搐、痉挛、瘫痪、口不能语等。

甚至会出现分离障碍集体发作:在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影响下,使分离障碍短期内爆发流行。如在教堂内祈祷、集体练习某些气功时形成了神秘气氛往往为集体发作提供了条件!

“看外病”“狐仙”“跳大神”“巫医”

当人们碰到“鬼上身”,第一个想到的方法便是这些带着封建迷信色彩的方法,但也就仅仅起到暗示治疗的作用,碰到一个道行神“大师”没准还真能起到正确的暗示,患者的分离状态也会得到解除,但在临床,看完外病反而患者更加严重了的现象也并不少见,那是因为这位“大师”起到了负性的暗示。甚至有“大师”会告诉家属,你这个不是外病了,赶紧去医院看看吧0.0!当然这还算有良心的“大师”了,花了好几万块钱没见好的患者同样不在少数,所以为了患者及您的财产着想请您用科学的眼光看待!

那么当我们生活终于到这一类患者该怎么办呢?

请您于当地正规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就诊,我们会用专业的心理治疗、药物以及物理治疗位患者解决困扰。

手打不易,谢谢关注。

#清风计划# #癔症# #头条健康# #鬼上身#

@我说精神@头条号@头条健康联盟@大话精神@头条公开课@头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