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立秋之后,农谚说:“秋不凉,粒不黄”,啥意思?有科学道理吗

2024-10-29 14:35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立秋之后,农谚说:“秋不凉,粒不黄”,啥意思?有科学道理吗

立秋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我们豫南地区的气温一直没下降,仍然在30度以上,父亲就说:“秋不凉,粒不黄”,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有科学道理吗?

秋不凉,粒不黄

这句谚语的意思就是秋季气候不凉爽,庄稼就不会成熟,这里的粒指的是稻粒,秋并不是指立秋,因为立秋之后水稻进入生长中后期,开始分蘖杨花、打苞孕穗、灌浆,这个时候水稻正需要热量,只有足够的阳光和热量才能促进干物质的形成,水稻籽粒才会饱满,如果立秋之后天气突然凉爽,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籽粒也会干瘪。

立秋之后是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过完这几个节气秋天就该结束了。农村谚语:“秋不凉,粒不黄”,这里的秋不是指立秋,而是指秋分,秋分在阳历的9月份,这时候水稻的籽粒已经形成了,天气早晚变得凉爽,昼夜温差大,水稻就会进入成熟期,植株的茎叶和稻穗就会变黄,如果秋分节气之后,天气依然很热,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就会贪青晚熟,就不会发黄,所以说这句谚语是有科学道理的。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都进入了生长后期,立秋之后天气还要热一段时间,有利于庄稼籽粒的生长,秋分节气之后天气凉爽,喜热的农作物就不能继续生长,就会变黄,进入成熟期,农民朋友们就开始秋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