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二战德国四号坦克系列

2024-11-26 05:09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二战德国四号坦克系列

四号坦克A型

A型

四号坦克A型由一台迈巴赫HL108TR发动机提供动力,引擎输出250匹马力,并使用SGR 75变速箱驱动5个前进及1个倒车档来实现31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四号坦克A型使用KwK 37 L/24 75毫米坦克炮,该炮初速较低,主要用以发射高爆弹以作支援。使用穿甲弹时,初速能达到430米/秒,在700米距离外射击可以击穿30度倾斜装甲板至43毫米。主炮炮塔同轴位置安置有一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另一挺则置于前装甲板上。四号坦克A型正面装甲厚14.5毫米,炮塔则有20毫米的装甲,然而它们只能防御炮弹破片,轻型反坦克炮炮弹等。此型号的坦克很少走上战场,主要用作训练和教学任务。

B型

Ⅳ号B型相较于A型,将正面装甲强化到了30mm,同时换装了动力更为强劲的Maybach HL120TR引擎,换装了新式指挥塔,取消了部分设备,但依旧使用同A型一样的75mm KwK 37L/24火炮,并在1938年4月-1939年9生产了42辆(底盘编号:80201-80245,订单要求45辆,实际生产42辆)

c型

1938年,在生产了42辆B型后开始生产C型。四号C将炮塔装甲增厚到30毫米,从而使坦克增重至18.14吨。在完成了40辆C型坦克的组装后,由80341底盘编号开始,引擎再改为改良版HL120TRM。军方此时将四号坦克作为提供火力支援以压制目标的定位,相对之后的D型也只是其改进版,实体没有太大改变。

D型

1939年8月生产了140辆C型后,D型开始投入生产。D型重新安置车体机枪,同时炮塔机枪的内部炮盾改为外部炮盾。此外,装甲再次获得提升,侧面装甲的厚度增至20毫米。1939年9月波兰战役完结,军方决定增产四号坦克,并于9月27日予以编号Sd Kfz 161。为了对抗马提尔达2步兵坦克,德军原计划给四号坦克换上由Pak 38反坦克炮改制而成的50毫米炮,然而由于德军在法国的战斗进展迅速,该计划随后被取消。

E型

1940年9月,工厂开始生产四号E型。其将正前方装甲提升至50毫米,并临时在倾斜装甲安装了一块30毫米厚钢板。最后,指挥官的车顶舱口向前移动。在此期间,所有返厂维修的四号坦克也会改装成D型。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期间并生产了280辆四号坦克E型。

F1型

1941年4月,四号坦克F型开始生产。与E型的附加式装甲不同的是,四号坦克F型于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装上50毫米装甲,而侧部装甲亦同时加厚至30毫米。改装后车重22.3吨,这使厂商相应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

F2

1941年4月,四号坦克F型开始生产。与E型的附加式装甲不同的是,四号坦克F型于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装上50毫米装甲,而侧部装甲亦同时加厚至30毫米。改装后车重22.3吨,这使厂商相应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

G型

属于安装裙甲之前的过渡型号,数量不多,主要分别在于使用顶部加厚过的新炮塔和单片舱门大指挥塔、接近H型的工具放置方式

H型

四号坦克J型从1944年6月至1945年三月,也只生产了1758辆(当然也包括战争局势紧张等原因)。再拿四号坦克G型举例子,四号坦克G型从1942年5月一直生产到1943年6月,也只有1687辆。而四号坦克H型的产量几乎是它们两个加起来的总量还要多!

1942年12月,克虏伯就接到命令要重新设计四号H型,重新设计是打算让新的四号H型拥有倾斜式前装甲和侧装甲。想法固然不错(估计多少也是因为T34),但是最终这项计划在1943年2月被取消,原因是这样会增加重量,而增重到28吨需要对坦克进行额外改装,所以最后生产出来的还是原先的车体。

新的四号H型基本上是安装了ZF(也就是“Zahnradtabrik 德国齿轮制造厂 主要生产变速器”)SSG76 6挡变速器G型(后期)坦克。所有的H型都安装了48倍75毫米KwK40火炮以及两挺MG34机枪,弹容量则为87发75毫米口径炮弹和3150发7.92机枪弹。机枪瞄准具则为T.Z.F.5f。车组成员还是那传统的五人组。通信系统是Fu2和Fu5以及对讲机。动力系统则是迈巴赫HL 120 TRM 12缸水冷式汽油发动机,这使得四号H型在2600转/分的情况下可以输出195千瓦。

在1943年的生产过程中,四号的前车体以及上部分的结构的50毫米装甲增幅到80毫米。H型全车总重25吨,和它的前辈相比,G型则是23.6吨。H型和G型的最高公路速度都是38千米/时,平均速度也是相同的25千米/时。

在进一步的改装中,四号H型的车体上半部分的司机防护罩于1943年6月被拆除;紧接着9月,又加涂了Zimmerit防磁涂层;9月到11月,改良了悬挂系统(惰轮以及反向滚轮),同时也加装了空气过滤器(此者也是四号H独有的特征之一)、新式的车长指挥塔和防空MG34机枪塔(德语:“Fliegerbeschussgerat”),坦克还增加了侧裙板,其中车体5毫米,炮塔8毫米(德语:“Schurzen”)。除了这些改进,四号G型的很多更改也同样被用在了四号H型上。在其他任何情况下,旧的零件也可以用来维修和重组非标准车辆。

J型

4号坦克J依旧是75mm48倍径坦克炮。发射穿甲弹可以在1100米距离内击穿110毫米厚垂直的钢板。对付T34-85型坦克完全没有问题。而43年12月IS-2才入役,那就是说48倍口径75mm炮在完全足够了。

4号坦克车体部分最大的问题估计就是前部装甲了。4号坦克H拥有80毫米正面装甲,但是是垂直装甲。在倾斜装甲大行其道的时代,80mm的垂直装甲已经不够用了。德军有了一个三号四号坦克融合计划,该计划试图将3、4号坦克融合成一种标准车体,这个车体设计的前装甲有着60度的首上装甲和45度的首下装甲。即使是T-34/85,也只能在500米以内距离才能击穿改装的4号的首上,基本上在44年以前这种防御能力是非常足够了。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4号坦克J依旧是对以前4号坦克的底盘进行少量的改装。

4号坦克H拥有防磁装甲。同时坦克的侧面和炮塔四周进一步增加5毫米侧裙及8毫米炮塔裙。以防止盟军大量装备的反坦克手雷和巴祖卡火箭筒以及M18无后坐力炮。(和间隙装甲原理一样,破坏金属射流)。从1944年秋季开始,德军决定使用铁丝网来代替侧裙的薄钢板,这种铁丝网重量较轻,而且能够节省材料,对各类武器的防护同样非常有效,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所以4号J准备使用铁丝网。

但是由于战争后期,德军的资源非常匮乏,所以当铁丝网侧裙损坏后从后勤调配往往很不及时,很多四号H型都是没有铁丝网侧裙的。并且1944年后期,德军的装甲车的坦克不再使用防磁装甲,IV号J型也同样取消了防磁装甲。

4号坦克J型和他的前辈H一样,使用迈巴赫 HL120TRM 可以输出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路:40千米/小时。4号坦克J的拖带轮变成了3个,诱导轮也变得十分简陋。原本 4号坦克的燃料载量为470升。越野行程:130千米 由于J型大幅简化其生产过程来提高生产速度。用来协助旋转炮塔的发电机被取消。留下来的空位用来作辅助燃料槽,该槽容量达200升,故其最大行程增至320千米。同时晚期型的J型采用了铸造诱导轮以及钢质托带轮

J型的生产工艺也大幅缩水,用来迎合德国资源日益减少的窘境。二战早期德国坦克钢板采用含有微量锰钼装甲,并且使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到了4号J都没有了。不过4号坦克J有良好的可生产性。一辆虎式坦克平均成本是15.93万美元,而4号坦克J型 造价为2.84万美元,T-34型坦克从1941年的大约26900美元递减到13500美元左右。T34的制造时间为6000——8000小时。4号坦克H时间为20000小时,而4号坦克J相较于H型建造工时整整减少了三成。但是,由于美军的战略大轰炸,所以1758辆IV号坦克J型被生产出来了。

四号歼击车

本车主武装为7.5cm炮,原设计为装备PaK 42 70倍径炮,但碍于生产数量不足,致使预量产型和先期量产型装备了较旧型的7.5 cm PaK 39 48倍径炮。此炮的炮身较短,且威力也不如PaK 42。后期生产型装备了倍径较大的主炮,导致四号自行反坦克炮前方过重,尤其厚重的前部装甲影响更甚。这大幅降低了本车的机动性与越野性能,为此本车车组员将其戏称为“古德里安之鸭

四号自行反坦克炮的最终发展型于1943/12定案并于1944/1投产,装备PaK 39 48倍径炮的车型一直生产到11月。装备PaK 42 70倍径炮的车型则自8月起开始生产,直到1945年的3、4月为止。原本打算停止四号坦克的生产,以便能够专注于生产四号自行反坦克炮,但是这计划从未实现。

谢谢您可以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