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疯狂的A119计划,美国曾想用核弹炸月球,如果真炸了会怎样?

2024-11-02 07:52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疯狂的A119计划,美国曾想用核弹炸月球,如果真炸了会怎样?

在70多年前,很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参与到一项引爆月球的研究中,这项研究也被叫做“A119计划”

大国间的核竞赛

在美苏冷战时期,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就拿航天事业来说,苏联当时一直力压美国,美国当然不甘示弱,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是苏联发射的。

第二年,美国的“探险者1号”也升空了,接着,苏联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两年后,美国的“徘徊者号”也设计完成,发射升空,只不过两个探测器都发生了意外,没能真正靠近月球。

就这样,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美国人一直追不上苏联人的脚步,再加上当时美苏都掌握了核武器,开始在核试验上较劲,于是,一个在月球上搞核爆的计划浮出水面。

最开始,为了证明自己的军事实力,两个国家把核试验场由地面搬到了高空,美军成功将一颗当量为1700吨TNT的核弹在南大西洋上空161公里处引爆,之后,美国又进行了两次,三次高空核爆成功后,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了这项命名为“阿尔戈斯”的核试验计划,目的就是跟苏联示威,两国之间的太空核爆竞赛正式打响。

3年后,苏联将将1枚核导弹从苏联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亚尔靶场送入高空引爆,那一刻,身处莫斯科的人都能目睹到刺眼的闪光,截止到1963年,美、苏、英在莫斯科签订三国大气层核禁试条约前,美国一共进行了15次高空核试验,苏联进行了10次。

核武器有了,而1958年那次的高空核试验造成的瑰丽景象也启发了美国人,他们想:如果在月球上也出现这么明亮的闪光,并且让半个地球的人们都能看到它,那么美国雄厚的军事科技实力一定可以充分展现,即使没有耀眼的闪光,只是像在地球上形成的蘑菇云那样,也足够震撼了,所以说到底,A119计划就是一场追求爆炸的视觉效果的计划。

当然,计划肯定没有实现。运输技术先不说,我们就假设将100兆吨的热核弹头,也就是氢弹,送入月球,会产生什么后果吧。

100兆吨的氢弹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炸弹的两倍。当它将要撞击月球表面时,氢弹里面首先是作为引爆装置的原子弹采用核裂变爆炸,产生数千万度的高温,促使氘氚等氢核急剧聚变,就像恒星内核发生的那样,几十毫秒后,氢弹发出巨大能量。

爆炸的那一刻,X射线和热光子会被释放出来,在地球上,这种热量能够将半径50公里内的所有东西烧毁,但在没有大气和氧气的月球上,燃烧没法发生,而且月球上也没有东西可以烧,月球表面的土壤主要是岩石、岩床的碎屑、撞击产生的玻璃质微粒等物质,所以,爆炸产生的X射线仅仅只是让月表那薄薄的一层岩石汽化,处于核爆范围内的尘埃会熔成玻璃而已。

而如果是在地球上爆炸,几秒钟内,冲击波产生,冲击波的速度比声速还快,能够破坏建筑物,震碎人体的器官。但在月球上,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没有大气层,不会产生冲击波,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就是爆炸产生的火球在变大。但是没有大气层来减弱可以扰乱DNA的致命电离辐射,任何在月球附近欣赏的人类都会遭殃。

而且在爆炸时,月球会把氢弹大约十分之一的爆炸能量转化为地震波,进而产生强烈的月震。然后是1亿立方米的灰尘和岩石被激起,形成一公里宽的月坑,被击飞的碎片向四处飞溅,没有阻力,它们可以飞得比逃逸速度还要快,这些一连串的微流星体被抛出来,飞往太阳系各处,甚至很多碎片的目的地就是地球,它们有些比鹅卵石还大。

那么,处于地球轨道附近的卫星和探测器很可能被击中,空间站也会受到威胁,但地球的大气是一层很好的保护膜,这些碎片可能还没有达到地球表面,就已经与大气层摩擦燃解了,而飞向其他方向的碎片,在几分钟后就会被太阳光燃烧殆尽。

如果氢弹是在地球上爆炸,这时已经升起了蘑菇云,但在月球,没有蘑菇云,月坑内的火球燃烧到极限后,会变成红色,最终消失,恢复平静。爆炸后,最终降回月球的物质是具有放射性的,如果没有被掩埋,它们就会对月球表面造成污染,不过通过宇宙射线的衰减,一年内月球表面会降到天然放射水平。

这一场爆炸其实根本影响不到月球的轨道,所以更别说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了,如果在月球上真的有这么一场爆炸,地球上的人,说不定会架起望远镜来欣赏。

当时的A119计划没有进行,也是考虑到这种爆炸风险和代价都太大,美国军方当时认为,将一颗原子弹安装在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上发射出去,是能击中月球的,准确度还能控制在3公里范围内,重点是爆炸效果能不能惹眼。一堆专家聚在一起研究后发现,假如原子弹真的能击中月球,但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形成不了在地球上看到的巨大蘑菇云。

这明显是一个“拍脑袋想出来的注意”,成本太高,想要是视觉效果也达不到,还会对月球产生污染,计划自然流产。不炸月球了,美国转而去研究登陆月球,所以也就有了后面的阿波罗计划,翻开了世界航天史划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