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葛老,浅谈唐朝特色奴仆昆仑奴的前世今生

2025-03-06 21:46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106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葛老,浅谈唐朝特色奴仆昆仑奴的前世今生

在前不久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跟随主人公张小敬的脚步,我们见识了巍巍长安城里各色人等,其中就包括长安地下城的统治者葛老,原著中对这位心狠手辣的异国人士的相貌描述是这样的:“黑若墨碳,一头鬈发,嘴唇扁厚”,《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葛老俨然就是唐朝时期极负盛名的特色奴仆——昆仑奴。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昆仑奴不像葛老这样什么不法行径都敢干,他们大都温顺忠诚,是唐朝上流社会达官贵人争相豢养的“奢侈品”。那么,这些昆仑奴是从何而来?,又是经过怎样的渠道来到了大唐?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打算探讨一下昆仑奴的起源和来到大唐的途径,对昆仑奴的特点展开分析,并对昆仑奴颇具特色的事迹略作阐述。

一、昆仑奴的来源

“昆仑”二字除了代表众所周知的“圣山”以外,在唐代还特指“黑色”,当时的黑人也被称为“昆仑人”,所以昆仑奴的意思,就是说黑色皮肤的奴仆。关于唐代昆仑奴的来源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是有“非洲人说”和“东南亚人说”两种说法,前者曾经得到认可,随着上世纪四十年代出土了大量昆仑奴黑俑和壁画,再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按照西北大学葛承雍教授的研究,唐代昆仑奴主要应当是居住在马来半岛以南的海岛上的南海黑人,即尼格利托人,又称矮黑人,而不是来自非洲的尼格罗人。现在昆仑奴“东南亚人说”得到了普遍认可。

唐代壁画中的昆仑奴形象

昆仑奴陶俑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葛老

据近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昆仑”条称,古代汉语中“昆仑”系指“南海诸国之总称。如今之爪哇及附近诸岛皆是也。中国古代相关古籍的记载也验证了这一点。《旧唐书·南蛮传》曾有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里说的林邑是古国名,意为“象林之邑”,位置大概在今天的越南中南部,长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据《隋书》和《通志》记载,隋朝大将陈棱率兵攻打东南亚几个岛国,抓过一批昆仑人做奴隶,开始让他们给士兵洗衣、做饭、喂马,后来发现他们不光会干杂活,还会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所以又让他们给自己当翻译。公元610年,陈棱率领隋朝舰队抵达流求,派军中懂流求语的昆仑奴前去宣谕招抚事宜。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在《昆仑儿》一诗中,也曾写道:“昆仑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汉地游”,这里指的“海中洲”应该就是唐朝人对东南亚一带群岛以及中南半岛的泛称。

二、昆仑奴来到唐朝的渠道和途径

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昆仑奴来自遥远的南海群岛,与大唐疆土相隔千里之遥,他们往往不是自愿来到大唐生活,更多的是被贩卖或掠夺至大唐,加以训练,并卖出高价。昆仑奴到达大唐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当时位于东南亚地区的藩属国将昆仑奴作为贡奉送入大唐,或是昆仑奴跟随外国使节进入大唐后来因各种原因留在大唐。在唐朝时期,东南亚地区主要有林邑(今属越南)、真腊(在今柬埔寨境内)和婆利国(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等国家,这些国家不时地向大唐进贡各种礼物,据《旧唐书》记载,婆利国“男子皆拳发,被古贝,布横幅以绕腰。”贞观四年,婆利国王遣使随林邑使献方物,部分昆仑奴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唐生活。

二是东南亚国家通过捕获黑奴的方式,与唐朝南方港口进行奴隶交易。宋代学者周去非曾著有《岭外代答》一书,在第三卷记载了与昆仑奴有关的情况:“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东南亚国家利用唐朝对昆仑奴的巨大需求,用食物来引诱海岛上的黑人,将其捕获后再运往唐朝南部广州等海港城市进行黑奴交易。

三是在东南亚群岛生活的黑人被当时出没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船掠卖到大唐。据日本人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万州人冯若芳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横行一时的海盗首领,曾经与著名高僧鉴真相识,并帮助鉴真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和尚“经四十余日,至万州。州大首领冯芳请往其家,三日供养。若芳每年常劫波斯舶(指古代从波斯即今伊朗到东方来的船舶)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若芳木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此焉。”

三、昆仑奴的特点和从事的职业

从唐宋的相关史料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关于昆仑奴的壁画和陶俑实物看,昆仑奴在唐朝属于颇具特色的奴仆,与当时备受追捧的新罗婢相媲美,能使用得起昆仑奴的家庭和个人都不是一般人家,非富即贵,权贵家庭出行有昆仑奴作为扈从在当时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这主要是昆仑奴自身具备的特别之处所决定的。

(一) 昆仑奴的特别之处

1.昆仑奴的长相穿着颇具异域风情。一方面,昆仑奴是皮肤黑色的人种。这一点有大量的唐代诗歌和壁画实物可以佐证。唐代诗人苏颋也在《咏昆仑奴诗》中写道:“指头十挺墨,耳朵两张匙”,《宋史》称其“目深体黑”。此外,从许多敦煌壁画和唐代绘画如阎立本的《职贡图》中的昆仑奴形象也可以看得出皮肤黑色的特征。另一方面,从出土的昆仑奴形象实物和部分壁画看,昆仑奴大都上身半裸横幅绕腰,身着短裤,这与前面提到的唐代诗人张籍在《昆仑儿》中写道:“行时半脱木绵裘”相当符合,也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记载的昆仑奴“赤脚敢曼”很是贴切,这里的“敢曼”是梵语,意思是下身所穿的贴衣,这一点与现在的东南亚尼格利托人的传统习惯保持一致。

2.昆仑奴性格异常温顺忠诚。明代王士性曾这样评价昆仑奴的性格:“其人止认其所衣食之主人,即主人之亲友皆不认也。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当刎与不当刎也。”即使是主人命令昆仑奴自杀,昆仑奴也会不假思索地服从命令。

(二) 昆仑奴在华期间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历史资料看,昆仑奴在华期间主要从事两种类型的工作,一种是从事比较常见的奴仆工作。另一种则是技术型工作。

昆仑奴最常见的工作是作为官私奴婢,从事看门、守夜、挑水、修船和充当随从、水手等杂役工作。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曾从吴地到长安去,乘船行至马当山,船夫称须备物祈祷神明,王昌龄让船夫代为上岸献祭,并作诗一首:“青骢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从上个世纪中期在陕西出土的大量陪葬昆仑奴陶俑,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唐朝当时豢养昆仑奴的风气很盛。此外,由于昆仑奴来自海岛地区,一般水性很好,常被当做水手来使用。《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二曾记载“邯唐周邯自蜀沿流,尝市得一奴,名曰水精,善于探水,乃昆仑白水之属也”,卷四百六十四也提到“故太尉德裕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遂召船上昆仑取之,但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之窟宅也”。

昆仑奴所处的东南亚群岛地区多密林多珍奇异兽,对驯化禽兽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再加上昆仑奴大多能歌善舞,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昆仑奴被加以训练,从事驯兽或音乐等方面的技术性工作。一方面,昆仑奴被训练成为驯兽师。这在敦煌壁画中可以得到佐证。在敦煌壁画中,可以发现有驭狮昆仑奴、驯狮昆仑奴、驯象昆仑奴等形象,基本上都是充当菩萨跟前的驯兽师角色。唐代诗人顾况在《杜秀才画立定水牛歌》中提到:“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买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有昆仑奴从事驯兽职业的情况。另一方面,从出土文物情况看,在陕西省也曾出土过手舞足蹈作舞蹈状的唐代昆仑奴陶俑。唐代诗人元稹在《琵琶歌》中曾对昆仑奴精通音乐有所描述;“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四、昆仑奴颇具特色的事迹记载

唐朝权贵人家大都喜欢豢养昆仑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颇具特色,带出去办事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还因为他们异常忠诚,甚至有身怀绝技为主人排忧解难的本领。裴铏所著的唐传奇《昆仑奴》记载了昆仑奴磨勒为主人牵姻缘的故事,唐代宗大历年间,出身博陵崔氏的官二代崔生带着自家的昆仑奴磨勒,去拜访其父旧相识汾阳郡王郭子仪,和郭子仪家里的侍女红绡一见钟情,回家后害起了相思病,便吟诗一首:“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芝雪艳愁。”聪慧的昆仑奴磨勒看了出来,身怀绝技的昆仑奴磨勒想方设法让崔生和侍女红绡见了面,并且让他们一起私奔。不想后来两年后侍女红绡在外出游曲江时被郭子仪家里的人认了出来,郭子仪便找来崔生询问。崔生胆怯不敢隐瞒,把磨勒招供出来。郭子仪命令50名士兵包围崔生的院子抓捕磨勒。只见磨勒手持匕首,飞出高墙,轻如羽毛,快如鹰隼。尽管追兵箭矢如雨,却没能射中他,顷刻之间,磨勒便不知去向。十多年后,崔家有人看见磨勒在洛阳集市上卖药,面貌还和从前一样。此外,历史上也曾有如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葛老那样,桀骜不驯的昆仑奴。《资治通鉴》卷第二百零三《唐纪十九》记载:“广州都督路元睿为昆仑所杀……有昆仑袖剑直登听事,杀元睿及左右十余人而去,无敢近者,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唐传奇《昆仑奴》中的昆仑奴磨勒

结束语

有唐一代,大唐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各色异国人士来到中土生活,虽然昆仑奴大都不是自愿来到大唐生活,但他们也为唐朝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横扫大半个中国,冲垮了唐朝的统治根基,特别是在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辗转南下来到广州,此时的广州聚集了为数众多的胡商及随从,胡商指挥以昆仑奴为主的雇佣军防御,最终黄巢攻破了广州城,杀死了约十二万胡人,广州城作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中心元气大伤,昆仑奴交易也走向没落。现代温顺专业忠实的菲佣大致是昆仑奴的现代化演进。

黄巢起义军

资料来源:《旧唐书》、《资治通鉴》、《太平广记》、《唐代昆仑奴研究》、《僧袛奴、昆仑奴简论——唐、宋、元时期的黑人奴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