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叩拜)

2025-03-08 00:50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103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叩拜)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有五经,莫重於祭。”故礼字从示。

《荀子·修身》:

为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

中国传统礼仪——叩拜

叩拜礼的由来

叩拜,是我们祖先对天地、神、仙行的一种最隆重的礼节,以示特别尊敬。叩拜也是古代一种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礼仪。

叩拜,人们俗称的叩头。这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每逢过年、祭祖总要给祖宗叩头,给长辈的祖父母叩头。叩头成了我们习俗中最隆重的礼节。

中国人流行叩头礼节,并且把叩头作为最高的礼俗。但是叩头礼不知起源于何时何地。据一些专家考证,说是源于一种叫“叩头虫”的昆虫。这种虫,说是像一颗黄豆大小的虫子,颜色也像黄豆一样是黄的。在《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异苑》的古轶中曾记载过。

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人们对未知的自然现象顶礼膜拜,都要用牺牲来祭祀,祭祀的时候大都是猪牛羊的头三份。在不方便找到这三样东西的时候,就自贬身份,以自己的头代替三牲。

后来叩头的方式被宗教所引用,表示虔诚,然后被统治者所引用表示尊重。到了民间,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激动情感的方式,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

“拜”:会意字。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

“拜”,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拜”:就是站起身来,然后慢慢地双腿膝关节触地,上身匍匐在地,这个动作就称之为“拜”。

就是自祭其身,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

“叩”:《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pū),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叩”:其动作就是身体不起来,而头在地面,用头叩触地面三次。

“叩”:其实就是顶礼恭敬。因为,头部里面是整个身体系统最集约的区域,也是神光产生的区域,而且身体系统的办公室也在这个区域。用 “叩”而振动大脑,表示主动将我的身体也奉献、祭献,接受外在的加持。一方面是表示礼敬—至诚的礼敬,将性和命这两大系统都做出无私的奉献;二方面,也是表示愿意虔诚地接受外在能量的布施和灌入。

所以通过这个命身—命体和性体所居住环境的 “拜”和“叩”的双向的启动,而使性命两大系统都调动起来,进行无私地奉献,并且没有欲望地接受,因而完成这个礼德持守。

伏身跪拜,以头叩地。旧时为最郑重的一种礼节。

《史记·滑稽列传》:“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临坛揖了众僧,叩头礼下当阳。”《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我偶然游到东潭,变鱼耍子,你怎么见我不叩头,到提着我走?” 曹禺《雷雨》第四幕:“ 萍 ,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代礼仪知名学者琴石表示,中国传统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跪拜礼,古代人以“三叩九拜”为至高大礼,但国人行跪拜礼其实也有一定客观原因,在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里都没有所谓的凳子和椅子,老百姓在家中都是双腿蜷曲、臀部抵着脚后跟而坐,如有客人来访,在聊天过程中为表示礼貌便形成有欠身顿首表示礼仪,相当于现代人所称的“跪拜礼”。古代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随着阶级演变便成为一种表达臣服的礼节。

“叩拜”大礼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传统的礼德文化里面,其中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三拜九叩”的讲究:

三叩九拜就是:作揖,跪下,磕三个头;起身作揖,又跪下,磕三个头;再起身作揖,跪下,磕三个头。拜是指作揖,叩指的是叩头,意思就是说做三个揖,叩九个头。

还有一种说法:“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稽 首

古代九拜之一。即稽颡,叩颡,也单称颡。颡是额头。

《周礼·春官·大祝》: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古时诸侯对天子、大夫对诸侯,均行稽首之礼。

但《礼纪·郊特牲》则指出“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也就是说,因为稽首是臣拜君之礼,而一国之中不可有二君,故家臣不行此礼。古代对稽首之礼非常看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秦伯设宴招待晋公子重耳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襄公三年:“公如晋,始朝也。夏,盟于长樗,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二十四年:郑伯携重礼到晋国去请求伐陈。“郑伯稽首,宣子辞。子西相曰:‘以陈国之斤,恃大国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

《国语·周语上》:“襄王使召公过与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邰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 内史过回去以后报告说:“夫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所以“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却将不免。”这些事例都说明稽首之礼在古代是何等重要。

稽首的动作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顿 首:

古代九拜之一。顿首即叩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与稽首略同为顿首。顿首者何?头顿地之。稽首,言其首舒迟至于地:顿首,言其首急遽至于地。稽顿之别,乃在下首迟速之分,此段玉裁之说也。

与揖类似,甚至误会其相同者,则为厌礼,前谓推手者,拱其手于前,引手者,剑其手于胸,前为揖,后为厌,本不一致……叶与厌音同,古文礼,厌与揖不同,胜于今文礼,故郑从古文,而后人乃合揖厌。三者为一,其谬甚矣。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顿首其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这种方式只用于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空 首:

古代九拜之一。《周礼》谓“头不至于地为空手。”空手者,对于稽首、顿首之头着地而言也。拜本专为空手之称,拜之礼,即空手之礼。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经曰拜手。曰拜,无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

空首的动作要领为: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