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皂河”是一条什么河?

2024-09-12 18:06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皂河”是一条什么河?

皂河是西安西郊的一条河,现在主要作用是防洪、排污。今皂河源头为长安区韦曲街办局连村稻田排水、潏河渗水、城市排污,流经韦曲、杜城、再经丈八沟、北石桥、三桥镇、六村堡至草滩入渭河,全长32公里。

有人认为关中皂河也是“八水绕长安”之一,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八水指的是西安城(长安)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皂河或为在潏河的故道基础上人工修成的一条河。

关于皂河的说法有几种,可以值得探讨。

一种认为皂河原是潏河的古道。

潏水又称泬水,发源今长安区南终南山大峪,西北流向,出大义峪后,纳小峪河、太乙峪河后称为潏水,在韦曲街办水磨村河道沿神禾原堑折向西流,至香积寺处纳滈河、以下段称交河,再西流至秦渡镇入沣河。

一般认为,在隋唐以前潏河是直接入渭河,沿着樊川流到韦曲街办水磨村,再继续向北流去,其河流的古道就是今天的皂河。而在隋唐以后,潏水则穿过神禾原,于今香积寺处汇入交河再进入沣河。

“皂河”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乾隆《西安府志》中,该志卷五《大川志》称: 《长安志》:潏水东自万年界流入交水。又漕河在咸阳县南十五里,自万年界来,经咸阳入渭。一名漕水,

《通志》:即漕河之讹。自牛头寺入县境西北之八丈沟,一分流为通济渠,一西北流经三桥镇入渭。

宋代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载“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瓜洲村附神禾原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谓之坑河是也”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五《地理考下》同样如此:皂水即潏水之下流。自咸宁皇子陂入境,西北流十五里有渠注城池。又三十里绕汉城故址名皂河湾,折而东北流十七里,复至咸宁县境入渭。

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规划》(约成于(1941年),也是这样写法:八曰皂河,亦名藻河。上游即潏河,西北流至丈八沟南会碌碡堰水立闸,又分为二:一东北流入城,名西龙渠,亦名通济渠;一由闸口放水南流,复自西而折北,为皂河正身,经汉故城入于渭。其上游多因灌田,下游遂常淤塞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皂河就是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一般认为就是唐大历元年黎干所开凿的漕河,当然也有人认为可能开凿年代更早,在汉代。

皂河从今长安区申店附近的潏河分流而下,经过三桥后,从主河道分出一条水渠向东流入汉城,继续向北又分出一条水渠向西流入汉建章宫,充实太液池。再向北流至 “雍门”,承载通向渭河的水路运输,汉长安城在没有修城墙前,皂河的河道就自然是汉城的防城河,同时也是汉长安城的排洪渠。如此精湛的设计,肯定属人工规划修建。

汉长安城附近渠道河流示意图

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三《山川志》上,也是如此:皂河与潏水同出咸宁义谷,经皇子陂至韦曲西入县界。皂水与潏水同源自大义谷口,西北流分为二,一自东岸北经流胡公堰为皂河,河上承胡公堰水及潏水枝津入长安界,即樊川西境。

据雍正《陕西通志》载:“大峪水第三脉为胡公堰与阿姑泉合流为皂。”皂水是唐时漕渠,也是明代西安城通济渠之源头,民国以后称“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皂河,一条古老的河流,两千多年来,在它的东岸,矗立过汉长安城、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直到现代西安等大都市。为城市的建设、人民的生活、周边的灌溉、物资的运输、抗旱和排涝等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