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开辟江汉石油工业基地“江汉油田”(一)

2023-11-19 07:07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开辟江汉石油工业基地“江汉油田”(一)

文/梁华,刘金文 《中国石油通史》

江汉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始于1958年,1969年6月 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江汉地区开展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是经毛主席同意,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的。江汉石油会战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通过会战,保护、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并在会战中逐步恢复了勘探开发的正常工作秩序,这对以后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1969 年5月、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国务院业务组其他领导对江汉石油会战的方针和任务作了指示。据此,会战指挥部制定了江汉石油会战的总体规划方案,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石油会战,把江汉油田逐步建设成为“综合石油基地”。

江汉油田的区域勘探

一、早期地质普查

湖北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辛亥革命以后,我国老- -辈的地质学者丁文江、谢家荣、叶良辅、李捷、刘季辰等,先后在湖北进行地质调查,寻找矿产资源,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有些地质学家还提出找油理论,为后来的石油地质勘探与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湖北油、气资源的发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通过深人的调查研究,于1924 年对江汉盆地边缘出露的红层作了划分,定名为“东湖系”(即老第三系),岩层由老到新共分3层,即基底层、石门砾岩层、东湖砂岩层,为盆地地层划分打下了一定基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研究地壳构造变形的机理、发展规律和力源的学科),论证我国巨大的“多”字型构造体系中,有3个沉降带是石油远景地带。这3个沉降带是:呼伦贝尔一巴音和硕盆地,陕北~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一江汉 平原;日本海一一黄海~东海一一南海峡。

1954年,李四光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所作的《从大地构造观点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的报告中,指出松辽、华北、江汉平原是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地区。此后,湖北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逐步展开。

1956年,陈云程编写了《中南石油概查》一文,介绍了本区群众性报矿情况,并对石油远景提出推论。1957 年,地质部云应大队在云梦、应城~带进行钻探,了解膏盐地层情况,发现了含油页岩,认为该区是油气远景地区。同年,袁在枢在其所著的《关于湖北石油地质及储油构造问题》-文中,指出本区找油方向是第三系、三迭系大冶灰岩、二迭系栖霞灰岩与茅口灰岩,还认为乐平煤系、香溪煤系也值得注意。以上论述,为本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提供了初步的地质依据。

1957年12月,四川石油勘探局根据石油部的指示,组成了两湖(湖南、湖北)勘探大队。1958 年初,该大队所属的101队前来江汉平原西部地区作路线地质测量,并收集两湖地区有关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提出了《两湖石油地质评述》的报告。报告指出:“江汉平原第三系地层厚度可达2,000米以上,其下的古生界及三迭系海相地层也超过4,000米,云梦、应城一带含油页岩和大量盐岩的发现,也说明有圈闭和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仍然不失为含油远景地区。

1958年3月,地质部在湖北成立了石油地质队(该队于年底改由地质部和湖北省地质局双重领导)。同年5月,该部中原石油物探大队转战湖北。此后,这两支地质勘探队伍重点在江汉平原及其周缘地区进行石油地质普查,1959 年以后,在局部地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探。

1959年6月,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106队来湖北省工作。1960年初,与湖北石油地质队组成联队,在江汉盆地周缘地区进行石油地质普查。1961年初,石油部科学研究院东部地质队湖北小组协同华北石油勘探处106队,对江汉盆地的地层、构造进行了调查研究。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北京地质学院的一批师生,还在湖北省的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通过前辈的艰辛工作和建国以后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人们对江汉盆地的地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认为潜江凹陷和江陵凹陷是含油远景地区,下第三系的“红层”是有利的勘探目的层系。1961年6月至7月,湖北石油地质队1201钻井队在潜江凹陷的王场背斜钻探了湖北境内的第一口中深探井一一王1井,在潜江组一段见到了4层6.95米厚的含油砂岩。这是湖北石油地质勘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从此揭开了江汉盆地区域综合勘探的序幕。

打开勘探局面

为尽快在中南地区找到油气资源,改善我国石油工业布局,石油部于1961年8月决定将四川石油管理局广西勘探大队北调江汉,在盆地开展区域综合勘探。

该大队负责人李绍亮等到部接受任务后,于9月上旬来江汉调查了解情况,并向省、地、县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一致赞同。然后南下广东,向正在广州开会的石油部副部长刘放、中南地质局局长崔振东,汇报队伍搬迁计划、组建方案及广东海南石油勘探大队北调江汉事宜,得到积极支持。9月下旬,该大队派出由李炳珩等12人组成的先遣队伍,到江汉落实中转、驻地及有关问题。10月1日,在广西南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部署搬迁工作。

11月28日,正式成立了江汉石油勘探处,李绍亮任处长。1962年3月9日,成立了中共石油工业部江汉石油勘探处委员会,杜志立任书记。勘探处直属石油部领导。处机关设于潜江县城原展览馆。下设地震队、钻井队、地质队等12个直属单位,全处职工564人,其中留守广西114人。

1962年初,石油部决定从四川石油管理局、贵州石油勘探局和银川石油勘探处,抽调部分人员、设备,加强江汉的勘探力量。同年夏天,留守广西的队伍北上江汉。9月,由肖斌率原海南石油勘探大队的部分人员(共280余人),迁抵江汉。1962 年末,全处职工增至1130人,组成地震队3个,钻井队5个,地质队、综合测量队、电法队、电测队各1个。

1962年3月,地质部将原湖北石油地质队组建为第五普查勘.探大队,职工606人,组成钻井队5个,综合研究队1个,地质队3个。同年8月,该部又以原中原石油物探大队为基础,成立了第.四物探大队,职工325人,组成地震队2个,电法队、重磁力队各1个。

石油部和地质部的勘探队伍,运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钻井、电测、综合研究等各种专业力量,重点在江汉盆地开展区域综合勘探,标志着湖北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进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江汉石油勘探处没有固定基地,技术装备较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坚持在水网沼泽地区找油找气。

石油部给该处下达的主要任务是:“从区域勘探着手,做好盆地地层、构造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摸清有利的目的层、有利的地区,钻探有利的局部构造,突破出油关,为江汉盆地再一次大上做好准备工作。”在1962年初石油部召开的厂矿长会议上,确定江汉的勘探方针是:“重点解剖周矶构造(即王场构造),在有利深凹陷内钻参数井,争取早日突破。”部有关领导指示“首先进行火力侦察。”

根据上述方针和任务,该处的地震、地质和综合研究队伍,首先在江汉盆地的潜江凹陷、江陵凹陷局部地区开展综合勘探。钻井队伍则钻探周矶构造,取得了一.批地质资料,但未见油气显示。以后由凹陷转向隆起。历时年余,除在个别地区见到油气显示以外,未取得大的进展。

通过实践,一致认为潜江凹陷北部是有利的勘探地区,下第三系地层是有利的勘探目的层系。于是,从1964年3月开始,在潜北一带进行钻探。5月和11月,在2口探井中见到了含油砂岩,油气显示良好。这是继王1井以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此后,将勘探主.力集中在潜北地区,重点勘探钟市构造。

石油部为了早日打开江汉的勘探局面,同时把江汉的石油勘探队伍建设成为“立足江汉,面向中南”的野战队伍,于1964年12月.9日发出关于“从1965年1月1日起,将江汉石油勘探处划归茂名石油工业公司领导”的通知。不久,该公司负责人方华来潜江检查工作,对江汉的石油勘探形势作出客观估计,对原定勘探部署给予积极支持。随后,从公司调来一批人员、设备,江汉的勘探力量得.到了加强。

在1962年至1964年期间,地质部第四物探大队(后改为中石化勘探院荆州新区勘探所,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重点在沙市、广华寺等地区进行地震详查,在高场、松滋等地作路线普查,取得.了一批成果。第五普查勘探大队重点在潜江凹陷、江陵凹陷部分地区开展地面地质详查和钻探工作,发现了一批有利构造。经过综合研究,认为潜江、王场、广华寺、光明台和沙市等背斜,是最好的油气远景地区。1964年10 月以后,勘探主力转移到潜北一带,重点勘探王场构造。

1965年5月以后,勘探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一批探井中连续发现含油砂岩和良好的油气显示。7月,地质部第五普查勘探大队在王场构造钻探的王2井,提捞(井深600米)获得日产1.28吨的工业油流。9月,石油部江汉石油勘探处在钟市构造钻探的钟11井,获得了日产6.7吨的自喷油流。从而突破了地质情况极其复杂的膏盐地层出油关,在湖北,也是在中南地区,首次获得了工业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