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风雅·宋 -《江城子》:鬓微霜,又何妨

2023-12-08 15:21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风雅·宋 -《江城子》:鬓微霜,又何妨

音频|严鼎

文稿|严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初听周杰伦的歌,是在初中时代。

那个时候啥都不懂,也没听过什么歌,从亲戚家的盗版磁带里,从班上同学的随身听里,从两元店门口轰鸣的音响里,胡乱地听过一些当时的流行歌,慢慢了解到这位华语流行乐新秀,周杰伦。

最初,我对这首《东风破》印象深刻。当二胡声传出的时候,我有些恍然:这是流行歌吗?怎么连二胡都出来了?没想到还挺好听。

那个时候,“中国风”还没刮起来,大街小巷流行的还是以翻唱和各种西式音乐为主,周杰伦的曲风无疑让当时的我们耳目一新。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口齿不清、曲风多变的周杰伦会陪伴我们的整个青春,从初中到大学,每年一张专辑,丰富和浪漫着如苦夏般漫长的成长时光,抚平和安慰了无数个躁动不安的心。

如今,周杰伦已经成为励志的典范,成为孩子的成长标杆,他的故事被无数次提及,激励着当今的年轻一代。但在我们的青春时代,周杰伦是我们父辈眼中的“不良青年”,你会经常听到我们的父辈说:“唱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听不清楚。”或者是:“吵吵闹闹的,完全不像正经歌。”我记得有一次过年去表姐家,她趁他爸爸去厨房忙活的当口,偷偷摸摸地翻出藏在碟片包夹层里的周杰伦CD,领着我一起听《龙卷风》和《反方向的钟》,等到他爸爸过来,又赶紧藏起来。

正是带着这份叛逆的快感和独特的身份认同,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救药地喜欢周杰伦。我还记得我读高中时的那三年,每到杰伦发唱片,我们那个小小城市的市中心就被堵得水泄不通,需要大批交警出动维持交通,唱片店前排起长龙。买到正版CD和磁带的同学就会成为全班的“新宠”,每到下课,身边总围满了人,只为一饱耳福。有一次自习课,全班同学怂恿我把英语老师的录音机“偷”来——那是英语老师用来放听力的“大家伙”——“英语老师最喜欢你,你去拿她不会怪你。”经不住劝,我飞奔到老师办公室,做贼似地搬来录音机,全班兴奋地听完了半盘《十一月的萧邦》,快下课时,又是我负责飞奔出去,送回录音机。在我的记忆中,那个下午满是金黄的阳光,照在空旷的校园广场上,将我飞奔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

这样的青春记忆无可复制,当我们渐渐长大,褪去青春的青涩,再度回望那段岁月,我们都会庆幸,有周杰伦的参与和陪伴。同时我们也在感叹,他的出现实在是太过迷幻和传奇,仿佛横空出世,不可捉摸。

其实,也并非不可捉摸。在21世纪初,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潮流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国人,看看那时候铺天盖地的翻唱歌曲就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如何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喜好和精神需求,成为那时候音乐人的追求。在周杰伦之前,已经有不少音乐人在尝试将R&B、Hip pop与传统音乐元素进行结合,比如陶喆的《Susan说》《黑色柳丁》、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音乐风格的铺垫下,周杰伦的歌曲惊艳面世,将中国风推向高潮。所以你看,周杰伦的成功和深入人心也是有迹可循的,是有他背后的文化逻辑的。

明白了这些,我们不妨再把视线往前拨一千年,在北宋王朝的“流行音乐”界,也正经历着这样的一场风格转变,一位宋词界的大师正在酝酿他的大作,准备给世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回顾我们的《风雅·宋》先前讲解的宋词,大多是温婉、柔美的词风,大多描写闺中女子的离愁别绪或春逝伤怀。柳永首次将秋士易感融入词作,但也是凄美的笔调。约定俗成一般,那时候人们的观念中,宋词就应该是这种风格:脱胎于歌楼酒馆,极尽描绘女子的绵柔情思,羞登大雅之堂。那文人想要抒发人生志趣和高雅情操怎么办?写诗啊,诗才是文学正统,词只是酒后玩物。

于是,范仲淹来了。他率先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融入词作中,写出了豪迈的《渔家傲》,开篇就是“塞下秋来风景异”,格局宏大,气势豪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患边塞、壮志难酬的复杂情绪以词的形式沉郁呼出。

于是,王安石来了。他的到来进一步将词的内容推向深广阔大,以词咏史怀古。你读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字字都透着经世致用的渴望。马里杨在《士大夫词研究》一书中称:“词学上王安石与苏轼之关系,一般是将王作为苏的导夫前路者。”

于是,我们才看到苏轼阔步闯入词坛,一扫柔媚的姿态,掀起一番革新的风暴。这场风暴的起点,就是苏轼在熙宁年间前往密州担任太守时期的创作。你看,苏轼在密州短短的三年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尽显才华与风流,惊艳世人:《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迈词风的发端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千古悼亡第一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旷达超脱,流芳千古。

写完《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坦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他明确表示,要与柳永的词作风格区分开来,“自是一家”。从后世影响力来看,他的尝试无疑是空前成功的。

来读读原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太守苏轼的率领下,千骑奔驰,黄犬咆哮,苍鹰翱翔,腾空越野!这样外出打猎的姿态原本已经足够狂野了。但苏轼觉得还不够,他还要告知全城百姓,让大家全都出来看英勇的太守出猎射虎,勃勃英姿如同当年风华正茂的孙仲谋。真是狂得可以!起初,在苏轼赴任杭州之时,友人就曾写诗劝诫苏轼,到任后要低调处事,切莫招摇:“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可是,此刻的苏轼早已把友人的话忘个干净,不仅要问事,还要题诗。实则他是以满腔豪气,对抗自身处境的荒凉。

熙宁四年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了不少朝中官员,他自感无处容身,便自请外任,先做了杭州通判,又调到密州做了太守。彼时的苏轼才39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虽是升了官位,却依然不为朝廷重用,心中自然郁积了无限的隐忍与无奈,恰逢这次出猎,他要一吐为快。

于是,下片的抒情就来得更加酣畅淋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哪怕两鬓微霜,但面对眼前这点出猎的挑战,我又有何惧?苏轼誓要将胸中的气势与胆魄竭力喊出。

然而,这样的呐喊,朝廷是否能听见呢?此时的他,已经远离政治中心,山高路远,他的赤诚忠心,君王看不见,他的卓识远见,君王也听不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涉及到用典,也就是引用典故。话说汉文帝时期有一位云中太守,名叫魏尚,因抗击匈奴有功,原本应当获得朝廷赏赐;却因为谎报军功,获罪削职,被贬外地。后来,汉文帝听从了冯唐的话,赦免了魏尚的罪,仍然称他云中太守,派冯唐前去告知。苏轼在此处引用这个典故,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当时的北宋,刚刚经历了宋朝与辽国之间的“熙宁划界”事件,前后僵持了四年之久,最终以宋朝“弃地七百余里”(一说五百余里)告终。此中的屈辱引发大宋上下的悲愤与声讨,当时哪怕是文人,都恨不得上战场保卫国家,抵抗包括辽国在内的外族的入侵。苏轼先前就曾写过“谁信儒冠也捍城”这样的诗句。于是,我们就在这首《江城子》中读到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样的豪情。“会”是定将的意思。苏轼多么希望得到朝廷的看重,前往战场斩杀敌人,抵抗西夏的侵扰。

苏轼将这样的家国情怀写进词里,扩展了词的境界,抬高了词的品位,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开辟了宋词的全新格局。而苏轼也借助这首豪迈之作,抒发了自身兴国安邦之志,展现出他立志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令世人敬仰。

有人问:“患难之中,何以自处?”苏轼说:“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只是,苏轼没有想到,他没有等来召他回朝的“冯唐”,却等来了锒铛入狱的一纸诏令。

这是后话了。

前面我们说,如同苏轼一般,周杰伦的成功和大受欢迎并非不可捉摸,其中也有时代的推动和文化氛围的铺垫。然而,我们原本期待,华语乐坛以周杰伦为起点,能出现更多优质的、顶级的音乐人,华语音乐文化能够就此崛起,席卷全球,引领风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才发现,周杰伦仍然是孤独的高峰,至今无人替代。

正如苏轼的才情虽然脱胎于大宋的时代土壤,但是回望历史我们才发现,千年以降,苏轼仍然矗立在中华文化的最高峰,无人能够替代。

那是时代造就的苏轼。那是苏轼造就的时代。

我们将每两天推出一集,文稿全部原创。

下一集,我们讲解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文稿 严鼎

录音 严鼎

制图 张金香

统筹 孟滕玲 张金香

音乐总监 曾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