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荆轲刺秦王的背后-“王负剑”之谜和独特的古代佩剑方式

2023-12-11 04:51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荆轲刺秦王的背后-“王负剑”之谜和独特的古代佩剑方式

爱好看西汉刘向伟大著作《战国策》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战国时的一个历史细节,公元前227年,正值秦王嬴政统治秦国时期,他的前辈秦昭襄王已经灭掉周王室,秦王嬴政也正欲统一中原,大将王翦已经破赵,直逼燕国。燕太子丹找到了一位叫做田光的燕国处士,想请他刺杀秦王,从而为燕国博得一丝喘息之机。

但田光深知自己年老体衰,便找到卫国人荆轲,把刺秦之事交付给了他,遂自杀以鼓励他。荆轲便以秦国降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筹码,带着一份燕国督亢的地图和一把淬了毒药的匕首进入了秦国,还带了个十二岁时就杀过人的秦舞阳。

进了秦地,他们便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的关系入了秦宫,正欲刺杀秦王,已经“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秦王却“自引而起,绝袖”,想要拔剑,但拔不出来,“操其室”,想把剑鞘弄掉,也弄不掉,剑又长又插得很紧,无法拔出。秦王“环柱而走”,依照秦法,阶下的卫兵必须得到秦王的明令才能上到殿里,就在这时,臣子们都大喊“王负剑!”秦王在这句话的突然启发下拔出了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行刺失败。

而王负剑这一句话,也让人觉得有点费解,负剑,用现代汉语来解释,意思是将剑背到背上,但这个说法绝对是荒谬的,接下来听我解释一下。

人尽皆知的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时期青铜剑的典范,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但长度只有50厘米多。这时的青铜剑一般较短,而剑有了,作为随身防御工具的他必须有随身携带的可靠方式,咱们都知道古人的智慧很泛滥,所以,他们发明了这个工具

这个东西的学名叫“彘”。样子像一座桥,中间那个宽“桥墩”一般要靠胶来粘在剑鞘上,古人都会系一条腰带,可以直接把腰带穿过那个“桥洞”里,从而佩带剑。如果有条件的人,可以用一条带子穿过“桥洞”绑在腰带上,这样佩剑,既美观又结实,还不会乱晃甚至脱落,在当时很流行。

就这种佩剑方式,来来来,给我演示一下,怎么把剑背到背上呢

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剑的长度逐渐增长,有些超过了一米。在当时,剑越长代表身份越高,所以像秦王嬴政这样的人,佩剑绝对是超过一米的。而且战国时铁剑也很普及,在秦兵马俑坑里出土的剑就超过了一米,在河南新郑韩国故址也出土了许多长度超过一米的铁剑。

在这种环境下,彘式佩剑法的缺陷就显露了出来,用这种佩剑方式佩带的剑,角度都是接近直插的,这样一来,剑越长就越难拔出来,人的手臂长度是有限的,青铜又易折断,所以要拔剑出鞘很难。

后来,有人发现了一种可以迅速拔剑的方式,也就是所说的“负剑”。但这里的“负”在古代汉语里一般都作“背靠,倚靠”来讲,所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把剑转到背上,能非常顺手地拔出,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一位车兵俑,剑就在背后挂着。这就说明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想到了如何解决拔剑困难的办法,而秦王嬴政是不可能不知道的,所以说,他可能只是被追昏了头,一时想不起来了。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波斯地区传入中国的双附耳悬挂式佩剑法替代了彘式佩剑法。

嗯,这样做也没毛病,既然没法解决彘式佩剑法拔剑困难的问题,那就解决彘式佩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