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什么是免耕农业?这一篇文章足以答疑解惑

2024-10-18 19:57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什么是免耕农业?这一篇文章足以答疑解惑

农作物耕作技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保护性耕作的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其不仅能够改善农业发展状况,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在国家提倡农业绿色生态生产、强调重视耕地保护的今天,加强免耕农业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聚焦免耕农业,通过介绍免耕农业的概念及关键技术点,指导种植户科学选用免耕技术模式,同时以水稻免耕栽培技术为案例,详细介绍水稻免耕栽培的技术要点,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免耕农业的概念

免耕农业即采用免耕技术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免耕技术又称零耕技术,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免耕种植技术具有节省能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水分有效性、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减缓土壤退化等优点。

广义的免耕还包括少耕,即指将连年翻耕改为隔年翻耕,以减少耕作次数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免耕措施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覆盖耕作。指在播种农作物前,首先对土壤进行翻动处理。常用机具包括切茬机、深松机、中耕机、平耙及圆盘耙。②垄耕。只在施肥阶段对土壤进行翻动,将种子播于垄台的种床上,然后再使用平耙、圆盘开沟机、清垄机或小犁开床;开床完成后,将残茬留在垄间表面,然后再使用药物除草,并且重新成垄。③不耕。指在施肥阶段翻动土壤,而从收获一直到下次播种,都不需要对土壤进行翻动处理。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首先将种子播于窄种床上,然后使用内向铲、清垄机、圆盘开沟机等开床;开床完成后,使用药物对杂草进行控制,非紧迫不采取中耕的方法进行除草。

在应用上,免耕农业特别适合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区及抢农时的多熟区。免耕效果因作物的种类、前作、土壤类型、地形、降水量、温度等条件而异。在丘陵或干旱地区,免耕种植大豆、玉米比传统耕法效果好。在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的黏性土壤及有机质含量低的沙土上免耕效果不佳。

免耕农业的关键技术

免耕农业主要由免耕播种、秸秆残茬处理、杂草控制和深松耕4项关键技术组成。其具体的作用及技术要点如下。

1.免耕播种。土壤耕作有利有弊,如翻耕可以降低杂草竞争力、创造一个能促进作物生长的苗床、掩埋残茬减少病菌、刺激有机质矿化和养分释放、在作物的根深处混合肥料等,但是翻耕同样存在破坏聚合体降低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大孔隙、加快土壤干燥并降低水分利用率、降低土壤中有机养分的储备量、扰乱有益生物(如蚯蚓)的生命周期等缺陷。而免耕则能够增加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的数量、增强地块蓄水保墒能力,免耕条件下播种可以保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高作物产量。

2.秸秆残茬处理。秸秆覆盖技术能够保水保墒、减少土壤侵蚀、培肥地力。秸秆残茬处理方式主要根据作物种类、作业条件来进行,具体分为以下几种:①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即在农作物收获期利用钉齿滚筒型联合收割机粉碎秸秆,或在收获后、播种前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前茬秸秆残茬后再进行抛撒,使粉碎秸秆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还田质量要求:切碎长度小于10厘米,留茬高度在10厘米左右,抛撒均匀度在90%以上。②直立秸秆处理。指对于风沙较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作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③留根茬处理。在使用秸秆量较大的地区,留根茬高度要求达到20~30厘米。④粉碎浅旋处理。指采用旋耕机或旋耕播种机粉碎秸秆、浅旋表土,使作物秸秆与浅旋层土壤混合。

3.杂草控制。免耕条件下的杂草控制主要依靠除草剂的施用。一般在播种或移栽前施用广谱除草剂杀灭所有田间杂草及前茬作物,也可以在轮作时有针对性地施用某种除草剂杀灭前作杂草,而在作物生长期间一般不进行中耕除草或只在表土浅耕除草。

4.深松耕。深松耕是用无壁犁或松土铲只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耕作方式,主要适用于耕层较浅的地块。其特点是不翻转土壤、不破坏土壤层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使土壤疏松,这些都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有利于增产增收。深松耕后耕层呈比较均匀的疏松状,有利于蓄水保墒,这对于干旱地区效果更佳。低洼易涝地块深松耕后有降低耕层含水量和洗碱的作用。但对杂草较多地块不宜用深松耕方法。

科学选用免耕农业技术模式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广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已经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适合不同作物、适宜不同轮作方式的技术模式。

而不同技术模式的技术关键点主要是采取以下两种结合:一是免耕和轮耕结合。即是在应用免耕栽培技术的地区每年进行1次翻耕,每3年进行1次轮耕,可根据各地土壤状况的不同作出适当调整。二是免耕和覆盖结合。在免耕的基础上确保土壤的覆盖,可使用地膜、秸秆或绿色植被覆盖,保证土壤湿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耕栽培技术的使用效果。现将不同地区免耕模式分类介绍如下。

1.旱地连作免耕栽培模式。华北地区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棉花、小麦-花生等轮作,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区种植制度主要是玉米-大豆、小麦-大豆等轮作。北方地区旱地免耕栽培模式主要是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

2.水田连作免耕栽培模式。双季稻区水稻免耕栽培主要模式是稻-稻连作。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有免耕抛秧和免耕直播,以免耕抛秧为主。水稻免耕抛秧的技术基本成熟,已经形成了双季稻免耕抛秧、中稻免耕抛秧等技术体系,以及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绿肥还田免耕抛秧、免耕抛秧稻田养鸭、免耕抛秧养鱼等高效栽培模式。

3.水旱轮作免耕栽培模式。主要有稻-麦、稻-油、稻-菜、稻-薯等轮作方式。主要技术模式有麦秸全量还田免耕稻作栽培、水稻快速灭茬免耕栽培、秸秆覆盖免耕种植马铃薯等。如广西玉林市大力推广的冬马铃薯-双季稻一年三熟三免耕栽培模式,即从冬始至下年秋末期间,在秋收稻后免耕种马铃薯并进行稻草覆盖,次年春收获马铃薯后,将马铃薯茎叶和半腐烂的稻草直接还田,灌水沤田,然后免耕抛栽早稻,夏收后喷施除草剂除灭田中杂草,再免耕抛种晚稻。

4.丘陵旱地免耕栽培模式。丘陵旱地的免耕栽培主要有秸秆或地膜覆盖免耕栽培、小麦高留茬秸秆全程覆盖免耕栽培等模式。这些模式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上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免耕农业的技术案例:水稻免耕栽培

在水稻栽培中,如何解决种稻劳动强度大、效益低,以及长期翻耕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不良影响,是当下水稻生产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先生为解决我国南方冷浸低产稻田的高产问题提出了“自然免耕理论”,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改土和增效的效果。

1.田块选择。选择在排灌方便、田块平整、保水保肥性好的田块进行。漏水田、易旱田、沙性土和恶性杂草发生重的田块不宜进行。

2.稻田处理。①排水。早稻在喷施除草剂前1~2天排干田水;晚稻在早稻收割时排干田水。②除草。早稻在抛秧前10~15天,晚稻在早稻收割后当日傍晚喷施除草剂杀灭早稻稻桩、杂草。③灌水泡田。喷施除草剂2~3天后灌水泡田,早稻浸泡稻田7~10天,晚稻浸泡稻田2~4天。④平整田面。抛秧前,田块脚印太多太深、田面不平的,人工简单推平。

3.田间管理。①化学除草。早稻在抛秧5~7天后,中、晚稻在抛秧4~5天后,待全田秧苗基本直立,结合施肥使用除草剂。每667平方米(1亩)可选用1%草克星可湿性粉剂7~10克、10%农得时可湿粉剂13~15克、1%灭草王可湿性粉剂10~15克、12%恶草乳油100~120毫升、50%杀草丹乳油200~250毫升、96%禾大壮100~125毫升、50%瑞飞特乳油35~50毫升拌细土或化肥后撒施。②水分管理。抛秧后,大部分秧苗倾斜或平躺在田面,根系分布于土表,对水分较敏感,因此,灌水要浅,避免深水影响扎根。抛完秧7天后,放干水,喷除草剂、施化肥,第2天灌3厘米水层,保持3~4天内不排水,缺水时及时补水。分蘖期灌2厘米薄水层促分蘖。免耕抛秧分蘖够苗期比常抛秧稻迟2~3天,当每667平方米苗数达到计划穗数80%时(25万~28万),开始露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和壮秆健株,提高分蘖成穗率。幼穗分化至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保持田面湿润。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③施肥管理。本田期施肥应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相配合。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以上。亩产600千克的产量,一般施纯氮8~12千克、五氧化二磷4~12千克、硫酸锌1~2千克。施肥方法:底肥施用总氮量的40%(3.2~4.8千克纯氮),施钾肥总量的40%(3.2~4.8千克),磷肥全部用量作底肥(4~12千克纯磷)。免耕抛秧前期扎根立苗和分蘖生长慢,前期施肥量适当增加。抛秧后4~5天施促蘖肥,施氮肥和钾肥总量的30%。在叶龄余数1.5左右施穗粒肥,用氮肥总量的30%和钾肥总量的30%。齐穗期后禾苗叶色偏淡要喷施叶面肥,每次每667平方米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尿素500克对水50千克喷施,可延长功能叶光合作用能力,提高结实率。

推广免耕农业需多方努力

免耕栽培技术是农业种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革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环境污染低,符合小农发展需求,在农业的发展上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面对我国传统翻耕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免耕技术尚需完善、免耕效益有待提高的现状,免耕农业推广应用还需要政府、技术研发及推广部门、广大种植户的努力。相信通过免耕农业的推广,能够有效保护我们的耕地,进而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