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春秋古易:“卍”字符揭秘

2024-08-25 20:33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春秋古易:“卍”字符揭秘

“卍”字符代表北极天帝,是上古星象图。

在中国古代装饰纹样中,经常看到“卍”字符,通常误认为来自佛教文化。“卍”在梵文中是Srivatsa,曾经被译为“吉祥海云相”,即“吉祥之所集”的意思。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将这一字符翻译为“德”或者“万”,直到武则天规定了“卍”字的写法,读作wàn,意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但唐代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书中提出:“卍字纹应以卐为准,因佛教以右旋为吉祥。”

龙门石窟的造像中就有“卍”,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的尚姓造佛立像和山东青州出土的北齐佛坐像胸前也都有“卍”字。自唐以后,器物上的“卍”字纹更是屡见不鲜。《长阿含经》称之为第十六种大人相,《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则说它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十地经论》中称其是释家未成佛时的胸臆功德相。在婆罗门教中,它代表的是大觉者的智慧;在耆那教中,它则代表第七位圣人,通常和手形结合,它的四臂是轮回的四个再生之地:天堂、人间、动植物、地狱。

在西藏地区,这两种符号分别被苯教(卍)和藏传佛教(卐)信仰,也是他们围绕寺庙、佛塔等圣地的诵经巡礼方式。苯教是在佛教传入藏地以前就已经产生并发展的一种本土宗教,而在原始苯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雍仲苯教的主要标志就是由两个卍字符连接组成的“雍仲恰辛”,“雍仲”在藏语中指的就是“卍”,在这一教义中,“卍”有着永恒、金刚、善妙、吉祥的丰富含义。

“卍”和“卐”两种符号常被混用,但在某些宗教中,它们也常被视为拥有对立意义的符号,一些宗教认为它们分别指男神女神或父神母神,一些宗教则认为其分别代表善恶或生死。因为希特勒使用左旋斜角卐作为纳粹旗帜,佛教便明确了使用与其相反的“卍”作为标志。

但考古证证明“卍”远远早于佛教的诞生,最早的卍和卐字符出现于距今约83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湖南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北部的长江流域,而稍晚的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后红山文化等等中亦有发现类似字符,说明佛教的诞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文化第一文化层出土的陶豆盘底,阴刻着四鸟盘环相绕的图案,已经颇似“卍”字,而距今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长颈壶上,出现了清晰明确的“卍”符号。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的黄河流域,与河姆渡文化相距甚远,可见“卍”字符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学术界对卍字符提出了多种看法:记事工具、氏族部落象征、文字雏形、太阳和火的崇拜、生殖崇拜(蛙纹的一种变体)、暗示生命与四时轮回不息。

单纯地看这个符号的演变过程,难以窥视底蕴,但如果和后天八卦图、凌家滩玉龟板结合起来,可以一目了然,得出准确的结论,实际上它是北极神的崇拜符号,中国上古天文学星象图。

住在北半球的古人发现,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天上的一个中心点作圆周运动(地球自转视运动),地球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无限延伸之处的中心点似乎从不移动,古人称为北天极,自然而然认为就是宇庙的中心。在北天极住着天帝,又称为大一、太一、天一,主宰天地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化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获得了最崇高的地位而被古人崇拜。《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太阳比天帝的位置低,是阳气的化身。

围绕北天极旋转的还有形态鲜明的像一个大勺子北斗星,北斗七星绕北天极24小时转一圈,一个回归年里也是旋转一圈,就像挂在天上的时间指针,春夏秋冬四季里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既可以指示一天的时间,也可以指示一年的季节。古人认为天帝乘坐北斗七星巡视四方,根据黄昏时斗柄指向来确定季节。

《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史记·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鹖冠子·环流篇》说得最为明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如果把北斗斗柄指向四季的星空方位,通过位于中心的北天极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卐”字符,它是右旋的,代表着天道。

古代确定季节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晚上看北斗星的指向,一是白天观察太阳的出没方位,从观察太阳出没方位中发明了立表测影的方法。《周礼·考工记·匠人》:“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贾公彦疏:“朝夕,即东西也。”景通影,既定方位又明时间,中国文化特有的时空一体观,

《周髀算经》依据后天八卦图方位图指出:冬至日出巽入坤,夏至日出艮入乾。巽坤为冬至日太阳出没方位,艮乾为夏至日太阳出没方位,巽坤艮乾代表着冬至夏至太阳南北游四个极点,也是阴阳的反转之处,是古代天文测量中“两绳四钩”所在。

在易学中视此四个极点为四隅卦,是天地阴阳发生之门,实际上反映的是太阳的南北回归运动,这是万物生长之本,当然也是天帝意志的体现。当我们把四隅卦通过代表北天极的中心点连接起来,可以得到左右旋的“卍、卐”,卍的四端指向是后天八卦图的四隅卦巽坤艮乾、代表天道阳气的上升过程。

一年分为两半,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古人认为阳顺阴逆,所以就有了左右之旋的万字符。

安徽凌家滩出土的五千年前洛书玉版,在外层有四个显著的四个矢状箭头,把箭头指向的四个方向连接起来,同样可以得到左右旋的“卍、卐”。

如果与天门地户、五运六气理论联系起来,万字符的四端指向:巽位黄道冬至点,乾位黄道夏至点,艮位黄道春分点,坤位黄道秋分点。把这四个点与地支对应,辰巳(巽)、丑寅(艮)、未申(坤)、戌亥(乾)四点。辰戌为太阳寒水,丑未为太阴湿土,已亥为厥阴风木,寅申为少阳相火。太阳之水、太阴湿土、厥阴之风、少阳之火,土(地)、水、风、火正是佛家倡言的“四大”。(这里以五运经天图为准)

北斗的运动、太阳出没方位、立表测影,都以太阳回归年为观测对象,本质上是相通的,一致的。跨越近万年的这些相同图案,不可能视为无心之巧合,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卍、卐”字符反映的是太阳回归年运动,是古代天文学的星象图。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道教、佛教、苯教都起源于中国上古天文学。

把北斗七星一年的指向,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时间段,把这八个转折点连续地画出来,就成了凌家滩玉版最中心的八角纹,它与万字符同样悠久,传播范围大致相同,同样神秘,它们都代表北天极天帝,应该说八角纹和“卍”字符一样是中国上古星象图。

《春秋古法读易经》由著名出版社投资,预计下半年或者明年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