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刘汝明亲率卫队阻敌惊动老蒋,一句暖心话惹来大哭:终于被相信了

2024-10-17 12:02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刘汝明亲率卫队阻敌惊动老蒋,一句暖心话惹来大哭:终于被相信了

#文章首发挑战赛#

图片来自网络

长城抗战时,第29军涌现出两个“猛人”,分别是在喜峰口和罗文峪杀的日军人头滚滚的赵舜城(登禹)和刘汝明。

在“七七事变”时,29军却出了两个“罪人”,一个是在平津与日军虚以委蛇、拖延时日的张荩忱,另一个是在张家口未经大战就丧师失地的刘汝明。

张荩忱虽然逃离北平后遭到了世人的严厉批评,可他却通过在台儿庄和徐州会战两次战役证明了自己,洗刷了自家的清白。

只有刘汝明,虽然在徐州会战大突围时担任了掩护全军撤退的艰巨任务,不可谓无功。可在众人眼中,尤其是在嫡系将领们眼中,刘汝明就是不可靠、不可信任的代名词。

对此,刘汝明甚为苦恼。可又无可奈何。谁叫有“小辫子”被人抓住了呢!

刘汝明在老西北军中的资历很深,是冯玉祥担任16混成旅旅长时期发掘并提拔起来的干部,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

中原大战失败后,老西北军各部星散,投降老蒋者有之、割据自雄者有之,更多的是像刘汝明这种手中握着几千兵力,却无所适从者。

此时,老西北军中公认的“能人”萧振瀛在众人的邀请下出山,在一番纵横捭阖的运作下,这些老西北军残部们抱团取暖,组建了第29军。

可对于由宋哲元担任军长,刘汝明是不服气的。

原因倒也很简单,那就是宋哲元手里没兵。

在组建29军的时候,张荩忱手里有5000多人马,刘汝明手里有3000多人马。宋哲元手里呢?仅有几十人的警卫。至于冯治安,一个人都没有。

可萧振瀛却不这么看。原因是,29军草创,当头儿的人除资历深、有影响力外,为人宽厚也是很重要的。

只有领头的人宽厚,才能吸引后来者不断加入,才能让29军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从而站住脚,不至于被其他派系吃掉。

萧振瀛就是用这个道理先后说服了张荩忱和刘汝明支持宋哲元。

可就这么把军长让给宋哲元,总得有点换取条件吧?

别说,还真有。

在29军组建后,以萧振瀛作保,大家曾经约法一章,待到将来大家的日子好过了,部队补充的时候,要按照“张冯赵刘”的次序进行。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29军以后的补充要按照张荩忱、冯治安、赵舜城(登禹)、刘汝明的次序来。

这个安排很显然刘汝明是吃亏的。

可刘汝明也没办法。

为啥?得罪不起张荩忱。

张荩忱的实力本来就比刘汝明强,当初是被推举为29军军长的。现如今,张荩忱让位给宋哲元了,这让位之恩总得偿还吧?因此,张荩忱部优先补充没人敢说二话。

那冯治安呢?他凭啥排在第2?

要论渊源,冯治安和张荩忱很深。当年在老西北军的时候,还是冯治安的保举才让张荩忱有了今天。

现如今,冯治安没落了,手里没一兵一卒,正是张荩忱还以恩情的时候。因此,张荩忱在宋哲元面前大力保举冯治安,才得以让冯治安进入了29军的高层,成了宋哲元手下的干将。

如果反对冯治安,其实就是同时在反对宋哲元和张荩忱两个人,刘汝明还没那么傻。

那组建29军的时候,赵舜城(登禹)仅是个旅长,凭啥排在资格既老、兵力又多、职务又高的刘汝明前面?

无他,人家来的早!

刘汝明虽然碍于形势,勉强接受了这个安排,但心中始终不服,和宋哲元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不那么亲近。

图片来自网络

长城抗战后,刘汝明在罗文峪一战成名,职务也得到了提升,并在宋哲元卸任察哈尔的职务赴平津担任更高职务的时候得以接任。

辛辛苦苦多少年,自己终于得到了一块地盘,刘汝明很兴奋。

虽然相比平津地区,察哈尔落后得很,但有总比没有强不是?

从此之后,刘汝明的思维开始发生变化,已经由军人思维开始向军阀思维转变了。

关于这一点,在“七七事变”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和独混11旅团正沿着平绥线向南口推进,有进攻山西的趋势。

虽然板垣师团的真实意图是佯攻山西,目的在于掩护沿着平汉线南下进攻的日军的侧翼,但南口,板垣是一定要拿下的。

因为南口是进出山西、察哈尔和平津的要害之处,若南口在我手,中国部队随时可出兵南口攻击日军的后路。

为此,中国部队的部署是,以汤恩伯13军的两个师为主力,配属17军1个师担任南口至赤城方面的防御,刘汝明指挥所部担任张家口方面的防御。

可没料到,当汤恩伯的先头部队沿着平绥铁路往南口方向前进的时候,却遭到了刘汝明所部的阻拦。

这非常类似保定会战后,华北的部队准备取道德州撤到山东却遭到韩复榘阻拦的那一幕。

究其原因,刘汝明和韩复榘一样,都把驻防之地当成了私人的地盘了。

这不是军阀行为又是什么行为?

刘汝明的阻拦把汤恩伯气得七窍升烟。可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还能打过去不成?

不得不说,当时的汤恩伯还是很理智的。

在大战即将爆发之际,刘汝明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因此造成南口失守,刘汝明罪莫大焉。

而且,潜在的危险也很大,如果日军的飞机集群对停留在平绥铁路的汤恩伯部来一次轰炸的话,那可就真的麻烦了。

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得把西北军老将鹿钟麟请了出来。鹿钟麟赶赴张家口,对着刘汝明好说歹说,才算放行。

这还不算,刘汝明提出的放行条件是,汤恩伯部士兵不能下车,只能待在车厢里,铁路沿线还需要有刘汝明部士兵持枪站岗。

这个做派,哪里还是同一个国家的部队,简直就是按照敌国对待。

而对于日本人,刘汝明则又是一种态度,日军驻扎在张家口的特务机关在两军都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仍然在张家口行动自如,不时地给日军提供前线情报。

难道在这个时候,不应该把日军在张家口的特务全部抓起来吗?

刘汝明也算得上是沙场宿将,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他不懂?

究其原因,有两点能够解释他为何这么做。

一是,思维没有跟上形势,在举国抗战的大势下,仍然抱着固有的军阀思维不变。

二是,认为华北打不了大仗,充其量就是长城抗战那种局部战争而已。只要双方谈妥了,以前是啥样,以后也会是啥样。

正是在这样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刘汝明才会像防贼一样防着汤恩伯,生怕汤恩伯给他来一个“假途伐虢”之计,把他的地盘吃掉。

正是在这样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刘汝明才会任由日本特务在张家口肆意乱窜,肆意窃取中国部队的情报。

正是在这样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刘汝明所部在张家口的防御部署对日军来说几乎就是透明的,这直接影响到了南口会战。

在这一点上,刘汝明做的甚至都不如韩复榘。

果然,在板垣师团在南口遇到汤恩伯顽强阻击,久攻不下的时候,早已经做好了准备的察哈尔东条支队出动了。

刘汝明在张家口的防御部署早就被日本特务们摸得一清二楚,东条支队毫不费力地就饶过了防线,兵锋直指张家口。

刘汝明这时候才知道慌了。可晚啦!

好在还有傅宜生。

本来,傅宜生是带着一师三旅的兵力增援南口和张家口的。可傅宜生是知道刘汝明的不靠谱的。在得知东条支队已经南下的时候就意识到张家口可能不保。

因此,傅宜生把部队一分为二,自己带着200、211旅增援张家口,把陈长捷的72师和独7旅派去增援南口,可这无疑分散了增援南口的兵力。

如果刘汝明在张家口能够顶住东条的进攻,傅宜生以一师三旅的兵力增援南口,很有可能会击溃板垣师团,取得南口大捷。可这一切都被刘汝明毁了。

但刘汝明并未意识到自己错了,在大家纷纷指责他不抗战的时候,还振振有词,我的师、旅、团长损失了好几个,难道你们都没看见?

甚至于在抗战胜利后,有人写了一本关于抗战的书,在提到张家口之战的时候,用了“刘汝明误失张家口”的题目,刘汝明强烈表示不满,以权势压着作者重写。作者无奈,只能改写为“刘汝明痛失张家口”。

但不管怎么说,刘汝明有一点还是做到了,那就是没有投敌。

图片来自网络

徐州会战的时候,刘汝明先是被安排到淮北一线,配合桂军阻击北来的日军华中派遣军。在南线被突破的时候退回徐州,被李宗仁安排断后。

严格来说,这两仗刘汝明打得都不错。尤其是被安排断后,这可是个要命的活。

自古以来,断后都是非主力不能完成的任务,其重要性甚至还要超过进攻,断后部队的主官不仅需要能打仗,还要有一副坚强的神经。

想想也是这么个理。

打进攻,后面都是自己人;断后,后面都不是自己人,而且还喊打喊杀,主官要是没有一副坚强的神经,还真的不好应付。

好在刘汝明还是挺过来了。在完成断后的任务后,刘汝明巧妙地跳出了十几万日军的包围圈,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日军。

就在刘汝明认为自己的战功足以洗刷身上污点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感到心凉了半截。

为啥?陈诚往刘汝明的第68军派了一个参谋和一个军统电台小组。

可能有人会问,第68军归第5战区领导,而陈诚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往68军派人,陈诚的手伸的也太长了吧?

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为啥?陈诚担任的不仅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还兼任着武汉卫戍总司令的职务,第5、第9战区的战事他都能管得着。他以武汉卫戍总司令的名义往68军派人,一点问题也没有。

本来,这也属于常规操作,并没有特意针对刘汝明的意思。可刘汝明却不这么认为,在他心中是既有鬼也有愧,拼了老命作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洗刷身上的污点。可还是不受信任,还是要派人来监视他。他感到很沮丧。

刘汝明意识到,看来此前的战功并不足以洗刷他身上的污点,要想获得老蒋的信任,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战功。

果然,在武汉会战的黄梅之战中,刘汝明的表现获得了老蒋的认可。

当时,日军进攻武汉分为了南北两路,在长江北岸沿着江边进军的第6师团归属冈村宁次的第十一军指挥。

在日军内部的各师团战力排名中,首名是坂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排在第2的就是第6师团。

可即使是这样,在大别山南麓的作战中,第6师团也尽了苦头,不断遭到桂军李品仙部的侧击。

待到日军好不容易攻到黄梅的时候,遇到了驻防黄梅的刘汝明第68军。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次,刘汝明拿出了全部精神来应战。面对日军正面的炮火猛轰,天上的飞机轰炸,刘汝明始终就待在那个由茅草搭建而成的指挥部内,无论谁来劝说,都不为所动。

刘汝明的逻辑是,日本飞机来轰炸,未必能轰炸到这里;轰炸到这里,也未必能炸到这座小茅草房;炸到小茅草房,也未必能炸到我。

既然如此,那我何必要躲?

其实,这只是刘汝明不肯离开前线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刘汝明对待部下一向宽松,如果他离开了阵地,部下很可能在日军的攻击面前跑了。而他不撤退,部下就算是想跑,恐怕也不好意思,总不能把军长扔在后面,自己先跑了吧。

后来还是李品仙来了命令,让68军撤退,刘汝明这才撤离了黄梅。

可没想到,打了好几天都没出现状况,反而在撤退的时候出了状况。

原来,68军的友邻部队在接到撤退命令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撤退,而是提前了7个小时就撤了。

按理来说,你提前撤了也就撤了,倒是告诉友邻部队一声啊!没告诉友邻部队就撤退,势必会让友邻部队的侧翼露出个大空档,致友邻部队于险境。

果不其然,就在刘汝明指挥部队要撤退的时候,侧翼突然传来了日军的枪声,日军沿着提前撤退的部队露出的空挡穿插而入了。

刘汝明气得大骂。可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换在过去,出现这种状况,刘汝明肯定会逃跑。因为主要责任并不在他,即使将来追究责任,他也有话说。

可这一次,刘汝明没跑。不仅没跑,反而组织起身边仅有的卫队,亲身带队占据了指挥部附近的一座小山头阻击日军。同时命令副官,把滞留在指挥部附近的800多名伤员立即转运走,若有一人未走,就杀副官的头。

虽然陈诚派来的参谋和军统电台组有就近监视刘汝明和68军动向的作用,但也并不都是打“小报告”。刘汝明亲率卫队阻敌,在伤员未走,自己就不撤退的壮举也被电台发给了老蒋。

老蒋看后,深为感动,急忙发电报促问刘汝明的下落:要不要紧,有没有撤下来?

直到刘汝明撤离战场后,那位参谋才来得及把老蒋发来的电报交给刘汝明。

可让这位参谋没想到的是,刘汝明看到电报上老蒋那句话时竟然大哭,连声说道:终于被相信了!终于被相信了!

确实,对于一位曾经在战场上犯下过错误的并且拼命想要用战功来洗刷自己身上污点的将领来说,还有什么会比重新获得信任更为重要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