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丁玲:四段情感,一生起伏,终得圆满

2023-12-03 07:10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丁玲:四段情感,一生起伏,终得圆满

丁玲:四段情感,一生起伏,终得圆满。

她曾被赞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她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人,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在延安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然而在动荡年代,她却成了反动文人,接受各种审查、批斗。40年蒙受的诋毁、冤屈一朝洗清后,她说:“这下我终于可以死了。”她就是民国才女——丁玲。她的一生波澜起伏,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年轻的丁玲(图片来自网络)

与封建家族的决裂

丁玲,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出生富庶的封建家庭,祖父官至二品,从小跟随母亲蒋胜眉学习诗书词画,其父留学日本却纨绔败家。然父亲早逝、家逢巨变,母亲不得不变卖家产偿还父亲所留外债。在蒋氏家族已经无立身之处的母子三人,投奔娘家寄居舅父篱下。

返回娘家蒋胜眉脱下厚重装束,以32岁高龄入常德女子师范速成班学习。在大多数女人还为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她已经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蒋胜眉一路求学,从寡妇变成老师,再到自己创办妇女俭德会附属小学。她承受了不同寻常的艰辛,忍受儿子夭折的伤痛,但一直无比坚定地支持女儿丁玲求学。也因此,丁玲在母亲的支持下解除与表兄的婚约,并将舅父的劣行写成文章,刊登在《民国日报》上。至此,丁玲与封建家族彻底决裂。

最初的爱情

丁玲与胡也频(图片来自网络)

1922年,丁玲来到上海,在陈独秀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虽然生活困顿,但在这里丁玲受到五四思潮影响,被称为“一个彻底的五四的女儿”。两年后,丁玲辗转来到北平求学。很快,丁玲发现在想北平出人头地举步维艰,求学之路也遇到阻碍。屋漏偏逢连夜雨,她收到了弟弟夭折的消息,心境变得愈加孤寂痛苦。

与青年编辑胡也频结识时,丁玲尚未从幼弟早夭的伤痛中走出,但这并不影响胡也频被这位个性十足,富有才华的她吸引。胡也频精心用纸盒装上玫瑰,并附上纸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尽管在胡也频的眼睛中看到了深情,丁玲却从未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波动。由于在北平发展不顺,丁玲决定返回家乡,胡也频居然千里迢迢一路追随,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了丁玲母女面前。在这个疯狂的举动下,丁玲感到了欣喜,慢慢地打开了爱情的大门。在与胡也频回到北平后,丁玲开始了写作。两个人靠着稿费生活,虽不算富裕,但此时的丁玲将胡也频视作精神寄托。

那个年代的中国正是民族危难之际,胡也频不惧牺牲,挑起拯救国家的重担。在山东教书期间,他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带着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很快上了黑名单,不得不返回上海。返回上海后,胡也频带着丁玲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为丁玲确定了人生方向。道路艰辛且危机重重,随着胡也频被捕牺牲,丁玲最初的爱情被击碎了,但同时他从丈夫手中接过革命工作,更加专心地投入革命。

惊世骇俗的爱而不得

冯雪峰与鲁迅一家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在与胡也频生活期间,丁玲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北大进修日语的冯雪峰。丁玲慕名而来,但冯雪峰的其貌不扬实在与想象中的英俊潇洒相去甚远。但在交往中,丁玲着迷在冯雪峰的幽默、谈吐还有学识中,就这样将一份炙热的爱送给了这个貌不惊人的穷顿诗人。

丁玲一向是个大胆热烈的人,在明确自己的感情后,开始了对冯雪峰的大胆追求。她不断地写情书,冯雪峰被这等赤热的心打动,两人慢慢越走越近。但丁玲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一边是久处不厌的胡也频,一边是青春激情的冯雪峰,如果要在两个人之间做抉择,真的太难了。于是丁玲产生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她要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三个人真的在西湖边相处了一段时间。胡也频痛苦万分,却依然守护在丁玲身边。看到胡也频的痛苦,丁玲脑海中浮现出往日相依的美好,同甘共苦的依恋,丁玲最终决定和这爱恋一刀两断。冯雪峰走后,丁玲与胡也频从同居关系正式变为夫妻关系。

丁玲进入左联,与冯雪峰有了工作上的交集,但也只是偶尔寒暄。时局动荡,胡也频牺牲后,丁玲将孩子送至苏区,义无反顾接过丈夫的工作。冯雪峰写信安慰丁玲,她也终于提起笔来给他写信了:“夜来,人总不能睡好;时时从梦中醒来,醒来也还是像在梦中,充满了的甜蜜,不知有多少东西在心中汹涌……”

“只想做一点什么天真、愚蠢的动作,然而又都不愿意,只愿意永远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是占据着你的影子,你的声音,和一切形态,还和你的爱……”

“我望着墙,白的,我望着天空,蓝的,我望着冥冥中,浮动着尘埃,然而这些东西都因为你,因为我们的爱而变得多么亲切于我了啊!”

这些信,满是真挚情感,虔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信仰。这场柏拉图式的爱恋里没有道貌岸然的传统道学,没有低俗肉欲的香艳,丁玲始终记得她是胡也频的妻。

一生的噩梦,半世艰难的根源

进入左联不久,丁玲加入共产党,而后成为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这时期的丁玲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却在识人方面有欠缺,她认识了半生凄苦的根源——冯达。彼时的冯达像崇拜女神一样地敬仰着丁玲。“他不妨碍我,看见我在写文章,他就走了。我肚子饿了,他就买一些菜、面包来,帮我做一顿简单的饭。慢慢生活下来,我能容忍有这样一个人。”就这样,两人住到一起过上了平凡的烟火生活。

直到冯达被捕,他毫不迟疑地背叛了革命,供出住址,丁玲被他带来的特务抓捕。不仅如此,中统特务还留守丁家,等待不明真相的革命志士自投罗网。丁玲被转移至南京后,她将自己套进绳索里,毅然断绝自己的生命。可是她死不了,因为她的身边有冯达。这时的冯达有一个艰巨任务,守住丁玲并说服她投降。

丁玲被囚禁一年又一年再一年,不杀不灭,连续的折磨让人疲倦。当看着她不再横眉冷对,并生下了女儿时,国民党政府以为她终于放下了武装。然而这些行为都只是为了迷惑敌人,丁玲的内心坚定无比地想要活着去到她的信仰之乡。在敌人放松戒备后,丁玲终于找到了出逃的机会,来到了陕北。她以为噩梦结束了,可事与愿违,她的噩梦才刚埋下祸根。没人了解她的内心,无论是敌人,还是以后的故识战友。

挚爱相伴

晚年的丁玲和陈明(图片来自网络)

来到陕北后的丁玲,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感受到极大的鼓舞与震动。在跟随部队奔赴战场后,她用手中的笔书写文章鼓舞士气。毛泽东对此十分欣赏,特意在电报后面,附上了一首表扬她的《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在延安一次大型文艺晚会上,丁玲遇到了此后相伴一生的挚爱——陈明。1942年,在嘲讽和风言风语中, 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就这么手牵手平淡地完成了誓约。

由于小说《在医院中》曾经被国民党宣传机关引用,加之三年南京生活的重重疑云,在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在文革中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

即使在批判、处罚中痛苦煎熬,陈明也从来没有遗弃和背叛。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1986年3月4日,丁玲弥留之际,还向陈明索要了最后一吻。丁玲至死,都记挂着自己的爱人——“你太苦了,我放不下你。”

丁玲这个前卫大胆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勇敢爱、大胆爱,将生命谱写出了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