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刘坤一题诗白云岩

2024-07-12 19:39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刘坤一题诗白云岩

翻读岳麓书社出版的《刘坤一集》,蓦然发现刘坤一作为清末“砥柱东南”的重要人物,不仅文治武功有口皆碑,而且诗文创作也颇有成就。在他质量颇高的六十多篇诗作中,竟有两篇是为白云岩而作。

白云岩即古宝庆十二景中的“白云樵隐”,在今新邵县巨口铺镇境内,出名的不仅有风景,而且有香火。早在宋代便有高僧在此伐木开径,倚岩作寺,邑人去南岳烧香回来,据说要到这里烧了“回头香”才灵验。白云岩的名头摆在这里,能够吸引刘坤一两次到访并不意外。如果说有点意外的话,那就是刘坤一毕竟不是普通人,他有没有这样的时间和闲心。在晚清历史上,刘坤一可以说是一个高光角色,他以楚勇起家,长期担任两江总督,坐拥鱼米之乡,扼守南北要冲,在满清政坛举足轻重。但刘坤一的仕途并不平坦,曾于1881年遭到张之洞的参劾,“家居守拙,一瞬十年”,这也使得这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有充足的时间游走于家乡的山水名胜之间,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刘坤一游访和题诗白云岩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刘坤一第一次上白云岩是在1886年,这次游玩后他留下了纪游诗《中秋后四日游白云山寺》。诗歌由两首七律组成,其一曰:“秋日晶莹秋兴长,遨游初到白云乡。坡陀出没飞晴雨,村舍参差送夕阳。笼树炊烟时聚散,绕篱野菜半青黄。田家风味堪欣赏,随处逢人话稻粱。”描绘了他中秋节后趁晴日出游,途中遇雨,在白云铺乡间就餐的欢快情景。其二曰:“碧云深处梵王宫,遥指芙蓉第几重。石骨嶙峋秋雨滑,山容窈窕午阴浓。人争佞佛成浇俗,老欲逃禅笑乃公。久坐竟忘归路远,此身端在洞天中。”描绘了白云岩碧云缭绕、佛殿巍峨,石骨嶙峋、山容窈窕,香火鼎盛、乐而忘返的洞天景象。诗里诗外,流露出作者热爱家乡山水,不恋功名富贵,安享太平、与民同乐的情怀。而从“人争佞佛成浇俗,老欲逃禅笑乃公”句看来,刘坤一视烧香拜佛为“浇俗”,可见他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上白云岩显然不是奔着香火去的。

如果只是就诗意而言,你一定会觉得刘坤一的这趟白云岩之行是多么的畅快、惬意。当然,如果仔细些,你也许会发现刘坤一在诗中只描写了来路中的见闻,却对归途只字未提。莫不是归途不顺?确实如此,刘坤一的这次白云岩之行,可以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病遽返”。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刘坤一途中突然病倒,那么他写诗时心情难免不受影响,笔调不可能那么轻松、欢快。因此,此诗很可能是刘坤一刚到白云岩时的即兴题诗,此时刘坤一兴致勃勃,尚未染病。

1888年初夏,刘坤一因“苦病兼苦雨”,在时隔近两年后再次出游白云岩,留下《初夏偕曾雨人携纪儿重游白云山寺百韵》一诗,诗题中提到的“曾雨人”是他的朋友,而“纪儿”则是他的嗣子刘能纪。这是一首长诗,全诗共100韵1000字,是目前发现的刘坤一最长的诗歌。长诗是很难写的,不仅难在形式,更难在内容。刘坤一敢于挑战百韵长诗,说明了他有着非同一般的诗歌功底和才华。刘坤一身居高位时,身边或许不乏捉刀之客,而在此落魄闲居之时,却最能见到他的真实才情。也正是因其闲居在家,才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创作和打磨这百韵长诗。可以想见,刘坤一如果不走仕途的话,他也许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

刘坤一的这首长诗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67韵记述了他白云岩之行的所见所闻。根据诗中记载,此次游玩共历时三天,第一天从宝庆府城北渡资江西行至白云铺歇宿,第二天在白云岩游玩后赶到石马江歇宿就餐,第三天清晨从石马江起程回到宝庆府城。诗歌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了沿途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宗教习俗和农家生活。后33韵则是刘坤一在游玩后的所思所感,这也是他唯一一次以诗歌的形式,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他年轻时饱读诗书、科场不遂,转而投笔从戎、南征北战,终于位至督抚、造福一方的人生经历。而在诗歌最末,刘坤一不忘勉励他儿子刘能纪“努力追骅骝”,希望他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努力奋斗,有所作为。可以说,这首诗歌的基调是暖色调,是积极的,是进取的,是欢快的。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刘坤一在诗中提到“停车问农父,言语殊慺慺”,这虽是轻轻一笔,却道出了刘坤一利用游玩的机会接近了百姓,了解了民生。可以说,失意中的刘坤一并没有灰心,没有丧志,他只是在蛰伏,在静静地积蓄着力量。而诗中“衔结已无期,寤寐徒怅惆”更是语意双关,不仅有希望报答父母恩情之义,也暗含着希望报答朝廷恩情之心。毕竟刘坤一此时还不到六十岁,且为继母守丧期限将满,或许他心里还残存着一份期待朝廷起用自己、再次出山的希望呢。

两年后,六十岁的刘坤一果然再次出山,第三次就任两江总督。从此他再也没有时间游访白云岩,也再也没有留下和白云岩有关的诗文。

(张东吾,新邵县人,有作品入选《原上草》《芙蓉国》《芙蓉花开》《礼赞人防》等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