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简史,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

2024-09-13 23:00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简史,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

曲折前行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批城市建设专业人才,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校——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应运而生。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学校风雨兼程,经历了3次搬迁,9次更名,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城市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应运而生

1952年10月,为统筹建立新型教育体制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对中南区的工业技术学校进行了调整重组,以中南地区的武昌高级工业学校(前身为张之洞1898年任湖广总督时在武昌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湖南高级工业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9年的私立楚怡工艺学堂)、郑州高级工业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33年的郑县工业职业学校)、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4校的土木科与武汉土木工程学校(1951年由汉口私立震旦中学改设)、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私立公输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为基础,合并组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学校选址武昌马房山,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雏形。

合并组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的各校校徽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属于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办好这所学校,为学校师资工作做好准备,在学校筹备之初,中南军政委员会建工局于1951年委托湖南大学开办了两个城市建设相关专业——建筑专修科和土木专修科,学制两年,1951年招生,1953年毕业,专门为计划建设中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培养师资力量。1953年8月底, 20多名毕业生分配来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充实了学校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

艰苦建校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址选定在武昌马房山,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当时马房山校区还是一片农田和荒山,校舍有待新建。由于国家急需城市建设人才,教学培养工作刻不容缓,中南军政委员会和学校领导决定全校干部师生先在江西庐山集合,利用庐山冬季时节空闲的礼堂、宿舍办学,同时在武昌马房山抓紧新校舍的建设工作。1952年12月3日,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在江西庐山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中南建筑工程部部长唐天际、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长郑奕发表讲话。

庐山大礼堂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址勘测

学校最早的一批建设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集体转业干部,他们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学校。学校当时还是按照部队编制,实行军队式管理。学生到校后,统一发放床单、被褥及生活用品。吃饭是免费的,吃集体食堂,8个人一桌,用脸盆打菜。隆冬时节,庐山气候寒冷,干部师生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和教学。1953年3月,学校召开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运动的动员大会,校长郑奕作动员报告,号召全校师生“人人立功”,并制订了集中力量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的3个月工作计划。

1953年5月,在庐山严寒和艰苦环境中完成了5个月的教学工作后,干部师生分为四个大队,从庐山徒步到达九江港码头乘船,19日晚到达武昌大堤口码头。此时,马房山校区校舍建设尚未完工。师生到武昌后,暂时分住在何家垅、姚家岭、张家湾等处武汉军区用房和省委宿舍。1953年11月,珠江水利学校土木科并入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54年1月,全校干部师生迁至马房山新校舍。至此,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结束了一年多的颠沛流离,开始了在马房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学院

1954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中南行政委员会(由中南军政委员会1953年1月更名)撤销。5月,学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领导,校名更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到1958年,学校已为国家输送初级和中级工科毕业生270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中南地区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

1960年7月,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卫工系给排水专业首届毕业生合影

195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958年5月,建筑工程部决定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的基础上更名成立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时决定将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和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的部分专业并入本校,学校升格为大专。1958年9月,学校更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12月学校升格为本科,更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这个时期国家已经开始第二个5年计划,开始了全面经济建设。为适应国家培养城市建设人才的需要,1960年1月,学校再次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城市建设学院命名的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快速发展带来的最大难题是建立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因为学校从中专升格到专科没有多久,再办本科,办学层次提升较快,师资建设难度比较大。

师生在工地实习

为了筹建师资队伍,学校先后从建筑工程部所属科研单位和重点大学调入一批知名专家和骨干教师,此外还接收了一部分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校充实教师队伍。建工部部属上海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相关专业开设的比较多,因此学校从上海同济大学抽调了部分教授和讲师,还接收了一部分当年的同济大学毕业生。此外学校还从哈尔滨建工学院、北京林学院,以及建工部在北京的几家部属设计院,包括北京建筑工业设计院和北京市设计院也抽调了一部分教师和专家来校作为骨干教师。学校除了从建工部所属兄弟院校引进一批教师外,还采取措施,将在校教师送到水平较高的相关专业重点大学进修,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进修的时间1年、2年不等。

学校部分行政人员合影

学校同时也从建工部调入,从基层干部中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样就把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教学管理架构搭建起来,能够保证学校的基本教学质量。

曲折前行

在经历了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后,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和左倾错误,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等教育系统也根据这一原则进行调整。1962年,建工部根据中央精神,决定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下马,保留中专部,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学部撤销。1963年8月,学校中专部更名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1965年学校最后一届本科生毕业后,正式更名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学校降格为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进入调整时期。这段时间除1965年学校招收了一届中专生以外,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没有再招收新生。

1969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从北京南迁至湖南常德后又于1971年迁至武汉马房山,与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校门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作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根据这一指示,1970年年底,全国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招收水泥、建材机械、非金属选矿、工业与民用建筑等4个专业三年制工农兵学员共175人,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6年之久的招生工作。

1976年,结束10年动乱。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学校开始恢复正常招生和教学工作。1978年,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入学;同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5月,学校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新址新建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国家对城市建设的认识回归理性,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加强培养城市建设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以“(81)城发科字192号”文发出《关于国务院批准增设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通知》,明确以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相关专业为基础组建新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校校址设在武汉市,学制4年,设置专业包括: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道路与桥梁、交通工程、园林绿化、城市测量等。

1983年8月30日新校开工典礼

1981年12月,国家建材部调武汉建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贾道恒和8名处级干部开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筹建工作。1983年7月吴江由湖北省城建局局长调任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并主持校园建设工作。1983年8月30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东湖吹笛风景区内的新址破土动工。学校边建设、边招生、边教学,一年多以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屹立于马鞍山下、东湖之滨,提前实现了国家为新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而确立的建设目标,创造了高校建设的奇迹。1984年9月10日学院隆重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经过3年多的建设,到1986年底,学院完成了总投资6100多万元,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30余栋校园建筑,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基本条件。特别是15栋教工宿舍及配套的暖气、灌装煤气设施,为教职员工提供了当时令许多高校羡慕的生活条件。教师们发挥专业所长,参与校园建设,学校的一些重点建筑,包括湖溪桥以及教学主楼前的三叠浪下沉式广场,都是教师们参与设计的。

完成基本建设后的武汉城建学院

到2000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700 多亩、校舍16万平方米、拥有6个系、15 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在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6000 余人、图书实验设备和生活设施齐全,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国内城市建设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高等学校。

2000年5月26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学校迎来新世纪的曙光,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