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侃论 > 杂谈 > 正文

​神池道情-中国戏剧的精华

2024-09-13 20:03 来源:星座侃论 点击:

神池道情-中国戏剧的精华

来源:忻州日报

神池道情演出传统戏《九件衣》,须生为老艺人王青华。(杨峻峰 摄)

在中国大地上,各种戏剧众多,地方小戏繁多,而道情剧种是这众多戏剧中最为古老的剧种,这是全国许多剧种所不能比拟的。

道情剧种的问世,是承载了一种神圣的文化使命,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与中国礼乐文明的继承者道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从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李耳创立道家学派,到东汉张道陵张天师始创道教,在他们那个时期,是否已经利用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传播自己的文化主张和道学理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李耳和张道陵的衣钵继承者,是利用了一种文艺形式来传播道教,这种文艺形式就是道情。可以说,道情在道教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道情在何时创立,已无从考究。从汉永寿年间创立道教到南北朝时期成熟,一直有一种法曲来传播着道学理论。据文献载,在北魏神瑞二年,寇谦之就制订过一种《乐章诵诫新法》,就是法曲音乐的演奏法则。这种法曲是否已经成为具有一种完整体系的艺术程式,已未可知,但可以肯定,这种法曲已经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在初唐时期,唐高宗李治为了美化皇室,将老子李耳奉为唐室先祖,追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在帝王的有力支持下,全国各州顿时道观林立,钟磬之声回荡于华夏的各个角落,这样无形之中道教是受到了肯定和宣扬的。在全国大地弘扬道教的过程中,优美的法曲的作用是肯定要充分发挥的。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这种法曲音乐的发展又上了一个高度。因李隆基曾在山西长治当过没有任何实权的虚职小官——别驾,在任别驾的时期,他经常出入道观,结识了许多演奏法曲的技艺人员,自己也逐步学会了司鼓、吹笛,进行实地演奏。他在演奏法曲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了法曲的魅力,也发现了法曲的不足。当他登基即位后,遂将法曲引入宫廷,将他所经历的几十个人演奏的规模,扩展到三百人,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国立道情艺术班社。此后,他还成立了“梨园法部小部”,专门培养法曲技艺人员,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立道情艺术专科学校。在演奏过程中,他想着利用这种法曲确立主题,安排情节,刻划人物,变更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法曲道情,于是自己创作了描写神仙与天界生活主题的惊世之作《霓裳羽衣曲》,在宫廷内正式演出,这样李隆基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道情戏的编剧。在《霓裳羽衣曲》剧演出时,杨贵妃登台表演,且亲任主角,杨玉环实际上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道情戏的旦角演员。在演出时,李隆基又亲自敲击羯鼓,宁王吹起了横笛,这李隆基还兼任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营道情剧团的鼓师,即乐团指挥。因此道情研究专家武艺民认为:道情剧种的缔造者、创始人是唐玄宗李隆基,这种观点是完全成立的。

在李隆基之后,这种传播和弘扬道教法理的属于宫廷的和道教内部的艺术形式法曲道情,逐步走向民间,走向社会,揉合进民间的老百姓容易接受传播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俗语道情,逐步以其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古老的成套乐曲。白居易诗《嵩阳观夜奏霓裳》,宋代曹勋诗《法曲道情》,以及清代郑板桥的名作《道情十首》就是明证。

道情是古老的,也是属于全国的。因为当时道教要向全国各地传播,传播道教的艺术形式必须要先行一步,肯定要走向全国。现在道教早已渗透到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甚至传播到华人居住的东南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交融的频繁,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道情传播道教的功用已经退化,但是道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流传下来。据调查,目前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内蒙、河南、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都有道情剧种,这种剧种大同小异,理念完全一致,只不过融合进了当地的方言和文化。

在山西来说,道情戏几乎遍布全省,有以神池道情、右玉道情、应县道情等为代表的晋北道情,有以临县道情为代表的晋西道情,有以洪洞道情为代表的晋南道情,有以运城道情、夏县道情、芮城道情为代表的河东道情。在山西省诸多的道情戏中,神池道情应当是最辉煌的一支,是最亮丽的奇葩。

神池道情之辉煌,标志有三:一是其传播的地域较广。从一个县域来说,道情剧覆盖了神池县的每个角落,辐射到周边的宁武、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静乐,还流传到内蒙和陕西。到了晋北,道情剧皆是从神池传播过去的。现在晋北叫得最响的是右玉道情,但据右玉道情老艺人介绍,右玉道情也是从神池传播过去的。在右玉境内,过去唱道情的只有南山几村,这几个村子距神池较近,是清朝末年神池班社去唱道情时传播下的。现在这些村子已划到山阴县管辖,右玉再没有唱道情欣赏道情的农村了。加上右玉周边几县也没有右玉道情感染,没有传去道情,因而右玉道情生存的土壤远远不如神池道情的广泛。晋西道情的代表临县道情,只限于临县一地顽强地生存着,其周边几县方山、兴县、柳林等地,群众虽看道情戏,但没有班社生存,没有广阔的土壤。

二是班社众多,剧团成立时间较早。神池县历史上的班社有数十个之多,每个班社的生存时间都很长,这是山西所有县份不能比拟的。特别是王占邦领的昌盛班,历经十三年,忻州市著名的北路梆子名角九岁红高玉贵等曾投奔王占邦在其麾下演戏。建国后各地由县委政府组织成立的道情剧团,神池县早在1954年就成立,右玉县是1956年成立,临县是1960年成立。其它县份虽有道情剧种生存,但没有成立县营的专业剧团,最后在晋剧和北路梆子的冲击下,日益萎缩,几近消亡。

三是流传下来的剧目和曲牌最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经老艺人口传,剧团领导记载,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有一百五十多种,这是其它道情剧种不能相比的。神池李隆等人出版的《神池道情传统剧目》一书中收集的剧目,虽只是神池道情传统剧目的冰山一角,但其数量已远远超过大同等地出版的《晋北道情剧目集成》。1962年,山西省文化厅根据国家的安排,对传统戏剧进行了调查摸底,特别是对道情戏进行了调查,发现神池道情的班社最多、曲调最多、剧目最多,右玉道情也较多,于是派出专业团队进驻神池和右玉,对晋北道情音乐进行记载和抢救,以武艺民为首的道情音乐调查队,最后以神池道情为基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总结出二百多首道情音乐,出版了《晋北道情音乐》一书,196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又是其它道情剧种不能望其项背的。

四是留存的唱腔最多。在建国以后,山西省文化厅在传统剧种的调查中,发现神池道情的唱腔特别优美,于是在派人整理记载神池道情音乐的同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邀请神池道情剧团几次住在省城,一住一个多月,录了许多音,灌了许多唱片,因剧团住在省城一要完成省文化厅的灌唱片任务,二要保持剧团生存,道情剧团每天是白天灌唱片,晚上卖票演出,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演出团队是无法在省城连续一月演出的。在剧团在省城灌唱片期间,神池县的领导多次利用在省城开会出差之机,到驻地看望演员们,没有一个重视道情艺术的县委政府,是不可能最早成立县剧团,不可能有底气住到省城灌唱片和演出的。右玉道情剧团也去灌过唱片录过音,但数量不如神池道情多。在神池道情赴省城灌唱片的时候,临县道情剧团还未成立。

五是影响大、获奖多。早在1957年,山西省举办了非常隆重的戏曲大汇演,神池道情派出了以王占邦、陈廷杰、吴喜娃、段兴旺、李成、赫俊等优秀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几场演出,征服省城观众,轰动了三晋,《山西日报》、汇演活动的会刊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次报道了神池道情,神池道情小戏《草场》在汇演中获奖。1972年,神池道情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戏《山村卫生员》,代表忻州地区赴省城汇演,轰动省城。此次汇演虽没有设立评奖事宜,但神池道情的这出戏获得省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省文化厅领导亲自到驻地看望演员。1990年,在全国地方剧团纷纷倒闭的形势下,神池道情剧团愈办愈好,在全国介绍经验,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

神池道情音乐的传播,据全国著名音乐家刘炽生前讲述,当年他去陕北的时候,路过神池的义井镇住了一晚,可好有一个打铁的匠人边打铁边唱道情,刘炽顿时被这美妙的音乐吸引住了,于是让那个匠人反复唱了几遍,他将调子记下,后来到了陕北,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翻身道情》。

道情什么时候传播到神池,已经不得而知,从地域性来分析,传播的时代或许很早,但鼎盛时期应当在明代。因为神池地处晋北,生存在长城边上,历史上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拉锯征战的地方。据古志书中记载,神池历史上没有宋朝,是辽国统治。现在神池县史家庄村保存完好的辽代古碑,是忻州市境内唯一发现的辽代古碑。在神池县城南面五六公里的管涔山上,保存着完整的宋辽界壕,这在中国也是唯一发现的。这些历史遗迹,说明了神池历史有宋没有辽。在辽国统治时期,虽然也重视佛教,但是因杨家将抗辽的三关地带,就包括神池全境,杨业殉难的陈家谷,就在神池境内,距神池县城仅十公里。潘仁美和王侁指挥杨家将征战的托莲台,就在距神池县城十公里的阳方口,古叫杨防口。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充分说明,神池尽管属于辽地,却是一块战火纷飞的地方,在那个时候,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战乱的形势肯定会影响它的传播。

辽之后,不管是金灭辽还是元灭金,神池这一带还是少数民族占领着。因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辽金时期,道教一直是被汉民族利用着的,有时被用作维护汉民族的利益反对少数民族统治的重要力量。因而金元两朝不会再大张旗鼓地发扬道教,或者还会打压。我们可以看出,辽金时期,忻州境内尽管有许多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如繁峙的岩山寺、偏关的护宁寺,可是没有发现金元两代的任何道观。

到了明代,汉民族重新执掌了政权,北边又修筑起雄伟的长城,一度时期国家稳定,国力强盛。神池处于长城里面,生产生活秩序相对稳定,这就给传播土生土长的宗教、或者是当年反对少数民族统治的力量——道教提供了环境上的可能。为了道教的尽快传播,唱道情以其寓教于乐的特点,必然成为一种首选的方式和手段。

道情是属于神池的。在河曲县大埝墕村的古老戏台上,保存着清朝时期五云堂玩意班的演出通知,上面写明了风搅雪的演出,其中就有唱道情,这一证据,说明当时道情已经从神池传播到了河曲,从河曲县城传播到了农村。二人台是道情剧和民歌结合的产物,说明在清朝时期,道情剧已经派生出了二人台这个剧种,道情的古老是可想而知的。(杨峻峰)

1957年,神池道情在省城演出的《草场》剧照。(张瑞亭 摄)